===

6月21日4時51分,迎來夏至節氣。夏至是北半球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也是**“日光盈滿雨充沛,月池荷花聞蟬鳴,浮瓜沉李沐堂風,蒲扇藤椅望星空”**的美好時節。天光尚好,日子悠長,也愿你逐光生長,豐收在望。
夏至·一隅

執一筆純真,畫一隅煙火,贈你一方生趣。央視新聞《夜讀》X水墨畫家皇小小

特別呈現

夏至·時節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6月21日或22日,夏至節氣。這是一個源于天文的節氣,它代表了一種極致。這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日子,標志著盛夏季節的開始。

有一句情話與夏至相關,說的是:“這一天,想你的時間最長,夢你的時間最短。”

曾經有一位陜西的農民網友,在夏至的時候深有感慨,他說:“西瓜仿佛忽然之間變大了,玉米也在麥茬地里露出了一寸的青苗。田園的變化總是耐人尋味,特別是在這仲夏時分。你若兩天沒去地里走走,一定會覺得是大自然對它做了手腳。”

夏至面

每到一個節氣,網友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今天吃什么?”

民諺說:“冬至餃子,夏至面。”

在節氣起源的黃河流域,夏至吃面有著悠久的歷史。人們感覺此時“食湯餅”,然后“取巾拭汗”,可以“面色皎然”。所謂湯餅,類似現今的熱湯面片兒。

就物候而言,黃河流域是“芒種三日見麥花”,隨后“宿麥既登”。夏至時節恰好可以喜嘗新麥,極有耕耘之后的成就感。所以“夏至面”,首先是有物質基礎的。

據記載,舊時北京在夏至時“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乃都門之美品。向曾詢及各省游歷友人,咸以京師之冷淘面爽口適宜,天下無比”。

直到今天,過了水的炸醬面,依然是很多人夏日之最愛。

夏九九

如同冬至起數九一樣,夏至起也有數九的習俗,一個是冬九九,一個是夏九九。

古時冬也數九,夏也數九。盡管夏季南北氣溫梯度遠比冬季小,冬九九歌謠具有顯著的地域限定,夏九九歌謠具有更廣泛的適用性,但夏九九歌謠為什么遠不及冬九九歌謠那般流傳呢?我覺得或許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冬閑夏忙,無暇仔細數;第二,嚴冬之苦甚于酷暑之苦;第三,夏季的天氣更為多元和復雜,人們的關注點比較分散,不大可能只聚焦在氣溫方面;第四,夏九九說的是溫度轉變過程,而冬九九說的是生機的醞釀過程。那份守候,更為唯美,更值得人們憧憬。

夏九九歌謠的版本雖多,但是含義大同小異,這里舉一例:

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頭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階前鳴促織。

水節

“芒種夏至是水節”,梅雨季節來了。小暑時節才會陸續出梅,副熱帶高壓隨即北抬西伸,濕熱的東南風盛行,代之以“桑拿天”。

民俗之中,人們將此時的東南風稱為“黃雀風”。《風土記》里這樣說:“南中六月則有東南長風至時,海魚化為黃雀,故俗名黃雀風。”

按照農事諺語的描述,“夏至東南第一風,不種潮田命里窮”“夏至水滿塘,秋天谷滿倉”。

這時的降水,往往是熱對流,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夏日熏風暑坐臺,蛙鳴蟬噪襲塵埃。青天霹靂金鑼響,冷雨如錢撲面來”。

有一則通曉度很高的諺語,叫作:“芒種夏至是水節。”但各地的“水節”節氣各不相同。真正符合“芒種夏至是水節”的,大體上是江南一帶。很多諺語,體現了明確的地域上的適用性。

夏至·草木人間

夏至,

看草木,觀山河。

葉子自在地光合作用,

花朵開合得隨心所欲,

白天與黑夜此消彼長,

收獲與成長自然而然。
夏至·納涼五事

買蒲扇。“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燥熱時扇一扇小蒲扇,比起空調更為溫和,頗有情趣。若是自己畫的扇面,更是美哉。

**入山林。**古人沒有空調,但在夏天會“擇泉石深曠、竹松幽茂處,偃仰終日”,說的是早上起來后,背上臥榻,找一個泉水深流、竹松茂密的地方,一躺一整天。對現代人來說,也值得借鑒。

**吃瓜果。**這時候,瓜果蔬菜層出不窮:西瓜清甜,桃子多汁,番茄滿架,黃瓜垂掛。酷熱的天氣里,摘一籃瓜果,在涼水里浸一陣,洗凈咬上一口,是夏日美食,更是夏日美事。

**吹晚風。**夏日的淺夜,荷風陣陣,白日的暑氣漸退,最宜出門散步了,若是在鄉下,蛙鳴、星月、螢火,加上一根老冰棒,簡直不要太愜意。

**靜心氣。**還有一種消夏大法叫“心靜自然涼”,對此,大詩人白居易也很贊同,“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在他看來,只要心無雜念,窗邊自然就會有清風徐來。那么,也祝大家在燥熱的夏日,平心靜氣,涼風自來。

這個夏天,你最期待什么“如期而至”?

來源: 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