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東西易引起食物中毒?

本身有毒的食物。許多食物本身含有毒素,且不能通過烹調去除。毒蘑菇就是典型例子。

加工方法不當。一些食物本身有毒素,經過正確的烹調加工可以去除。但如果烹調處理不當,就可能引起中毒,比如未煮熟的四季豆、沒經過處理的木薯,發芽馬鈴薯、河豚等。

食用不當。這是夏天食物中毒最常見的原因。包括變質的肉類、蛋類、奶產品以及涼拌菜、剩菜剩飯等,這些變質的食物易滋生沙門氏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葡萄球菌等。

誤食。小孩不會分辨農藥、鼠藥,如果家長把這些有毒物質放在小孩子夠得到的地方,甚至有些家長把農藥、鼠藥灌裝在飲料瓶、食品包裝袋中,很容易被孩子誤食,導致中毒。另外,亞硝酸鹽中毒也常常是因為誤將工業鹽當食用鹽添加在食物中,導致食物中毒。

發生食物中毒該怎么辦?

飲水:立即飲用大量干凈的水,對毒素進行稀釋。

催吐:用手指壓迫咽喉,盡可能將胃里的食物吐出。

封存:將吃過的食物進行封存,避免更多的人受害。

呼救:馬上向急救中心呼救,越早去醫院越有利于搶救,如果超過2小時,毒物被吸收到血液里,會增加治療的難度。

如何預防食物中毒呢?

提倡“現買、現做、現吃”。食品要低溫儲藏,做好食具、炊具的清洗消毒工作,生熟食炊具要分開使用;熟食品應及時食用,盡量不要隔夜、隔餐。

蔬菜水果盡可能浸泡、清洗后食用。消費者盡量到正規農貿市場或超市購買果蔬,注意市場內有關農殘檢測的公示布告。食用前盡可能先浸泡半小時后再清洗食用。

在選購熟食鹵菜、涼菜時更應慎重。要注意銷售場所防蟲防蠅防塵設施是否齊全,存放條件(如溫度控制)和存放容器是否符合衛生要求。熟食制品在溫度低于60℃、高于10℃條件下放置2小時以上的,食用前須徹底再加熱。如發現熟食制品變質變味,則應棄去。

食用冷飲要適量。購買冷凍飲品盡量選擇正規商場和超市,除查看標簽、生產日期、保質期外,還要查看包裝是否完好,不要購買包裝破裂、變形的產品。

慎食水產品。各種鮮活水產品因死亡后極易變質,切勿食用。烹飪后的水產品隔夜后不要食用。

包裝食品即時食用。聽裝、瓶裝、罐裝、紙盒、真空包裝的各種食品,最好打開后即時食用完畢。

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在日常飲食中,不暴飲暴食,不吃不潔、變質食物,不買無照(證)商販出售的食品,不食用來歷不明的可疑食物等,以防病從口入。

(醫藥界科普編輯部)

來源: 醫藥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