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夏至時節
今日,我們迎來夏至。夏至之后,一年中最悶熱難耐的時候就要到了,暑熱耗氣傷津,心情也容易煩躁不安,還有些人出現了食欲不振的情況。中醫認為,夏至時陽氣盛極、陰氣始生,人體也應順應自然界規律起居作息,方能遠離疾病,健康一夏。下面就來學習夏至的養生訣竅,抓住這個養生好時機。
夏至養生當養心
文|北京市第六醫院 史雯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唐代詩人韋應物在《夏至避暑北池》一詩中描繪出一幅荷花初綻的清涼夏日畫卷。夏至時處處蟬鳴、蛙聲陣陣,也氣候炎熱,容易上火煩躁,到底此時節該如何養生?下面一起來看看。
夏至特點(6月21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夏至,五月中。《韻會》曰:夏,假也,至,極也,萬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極也?!睆闹嗅t角度看,夏至時陽氣達到了極致,萬物到此壯大繁茂到極點。俗語云“冬至一陽升,夏至一陰升”,這個節氣也是陰陽轉換的階段,陽氣到了極致,陰氣開始產生。
從自然規律看,夏至這天,正午的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最長。夏至以后,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逐漸縮短。俗語也說“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
從人體反應看,夏至之后,氣溫高、濕度大、雷陣雨不時出現,加之現在許多人從事腦力勞動,長期處于高壓力、快節奏的生活,常?!靶挠杏喽Σ蛔恪?,容易出現心神不寧、煩躁不安、失眠多夢、反應遲鈍、口干舌燥等癥狀。
夏至養生要點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中醫理論強調,人體的健康狀態與外界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夏五行屬火,與心相通,夏季炎熱,陽氣外發,伏陰于內,腠理開泄,汗液增多。中醫又有“汗為心之液”之說,多汗則易使心氣渙散。心主血脈,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于心;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中醫學的“心”不同于西醫學的“心臟”,它不但可以維持心臟自身的生理功能,起到推動血液、溫煦全身的作用,而且還有主神志(包括維持意識、思維、情志)的功能。明代醫家張景岳提出“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的養生理論,體現了順應四時養生的智慧?!饵S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也說“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所以夏至應注重養陽和對心神的調攝、養護,著眼于養“長”。
日常記住三個“宜”
夏至時節,為保持體內陽氣充足并正常升發,多做下面三個“宜”。
一宜晚睡早起,順應自然陽盛陰衰的變化,保證每日有7小時左右睡眠時間,必要時中午可以午睡,時間一般控制在30~60分鐘。二宜飲食清淡、適量食酸,酸有收斂心氣、補益肝腎的作用。三宜心態平緩,避免暴喜、大怒等,適當調節情緒,保持樂觀、舒暢的心情,有利于全身氣機的通暢。
穴位按摩效果好
心易躁而難靜,宜養勿耗損。中醫養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穴位按摩是傳統的保健養生方法之一。穴位按摩通過刺激腧穴,激發人體經絡之氣,以達到疏通經絡、調暢氣血、平衡陰陽、祛邪扶正的目的。
按摩方法簡便易學,下面介紹幾個療效顯著的常用穴位,適合夏至時節補心氣、安心神、除心煩,以居家保健,防病養生。
神門穴
神門穴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之一,同時也是手少陰心經的輸穴、原穴,位于腕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橈側緣,具有益心安神、通經活絡的功效。用拇指指尖隆起處按壓神門穴,按壓時用力由輕到重,可適當配合節律性揉動,每次3~5分鐘,以局部出現酸脹感為度,一般在晚間睡前按壓效果最好。
內關穴
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之一,同時也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陰維脈),位于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具有寧心安神、寬胸理氣的功效。用拇指指腹對準內關穴按揉或者用食指和中指并攏用指腹按揉內關,每次3~5分鐘,以局部出現酸脹感為度。
心俞穴
心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之一,位于人體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二指寬),具有通心寧神、調節氣血的功效。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按揉心俞穴,每次3~5分鐘,以局部出現酸脹為度。可適當作環旋揉動,每分鐘120~160次左右,如聯合艾灸,溫通心陽的效果更佳。
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之一,同時也是脾經、腎經、肝經之交會穴,位于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際,具有調節心血、滋養心神的功效。用拇指指腹垂直于穴位按壓、揉動3~5分鐘,以局部出現酸脹感為度。
穴位按摩藥牢記“定位精準、手法溫柔、耐心持久、深入滲透”這四大法寶。只要堅持不懈,長期下來,身體自然受益匪淺。
解暑清熱過夏天
文|廣東省中醫院 金連順
夏至是夏天的第四個節氣。夏至這天,北半球迎來白晝最長的一天,此后太陽將走“回頭路”,白天漸短,黑夜變長,直到秋分,方得平均。夏至之后,氣溫繼續升高,天氣變得更加炎熱,并在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進入伏天。
夏至民俗
冬藏夏用 消夏避伏
古時夏至日,婦女們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物。扇,借以生風;脂粉涂抹,可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有些地方的百姓喜歡在荷塘泛舟,荷花、荷葉沁人心脾的馨香可以讓人神清氣爽。在朝廷,從周代始,夏至之后皇家會拿出“冬藏夏用”的冰來消夏避伏,而后歷朝沿用,成為制度。
食夏至面 醒脾開胃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在夏至,由于天氣炎熱,百姓飲食常以熱量低、便于制作的食品為主,面條常常是家庭首選。
夏至面一般使用新麥磨成的面粉制成,加上豆芽、芹菜、胡蘿卜絲等時節菜,放上一點雞蛋絲,點上幾滴麻油,雖然清淡,但是色香味俱全,還可以醒脾開胃、消暑清熱。夏至這一天,許多地區面館的人氣都很旺,涼面、擔擔面、紅燒牛肉面等很受歡迎。在山東,過夏至的時候普遍吃涼面條;南方有些地區過夏至時吃“兩面黃”,即用大火將面條煎至兩面金黃,再根據自己的喜好加一些蝦仁、肉絲、韭黃、香菇等,并淋入調味料即可。
一席蓮饌品盛夏
蓮的花、葉、藕、種子都是制作美味佳肴的上品,可以祛暑健脾、益氣養陰。其中荷葉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味,被廣泛用于制作食品。明末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了荷包飯的制作方法:東莞以香粳雜魚肉諸味,包荷葉蒸之,表里透香,名曰荷包飯。
夏至藥膳
赤小豆山藥煲豬骨
材料:豬骨500克,赤小豆80克,胡蘿卜80克,山藥100克,姜3片,鹽適量。
做法:將諸物洗凈,胡蘿卜、山藥削皮洗凈切塊備用;赤小豆洗凈,稍浸泡;豬骨斬件焯水,再向鍋內加入清水1500毫升(約6碗水量)煮沸,加入上述食材,慢火煲1小時,調入適量鹽即可。此為2~3人量。
功效:清熱利濕健脾。
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