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李勃(陜西省生物農業研究所)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編者按:為解碼生命科學最新奧秘,科普中國前沿科技項目推出“生命新知”系列文章,從獨特的視角,解讀生命現象,揭示生物奧秘。讓我們深入生命世界,探索無限可能。
自古以來,人們從不吝惜對女性美貌的褒贊,而最常用的詞語之一就是“貌美如花”。你可曾想過,用來形容女性的花,究竟是什么花呢?
有人說,必須是玫瑰;也有人說,一定是牡丹……在中國,有太多的花卉都被賦予了美人意象。然而,最早被使用的,卻是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zhēn)。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詩經?周南?桃夭》
這是一首上古先民慶賀新婚、贊美新人的詩。雖然只有寥寥數十字,卻借桃(Amygdalus persica)的花、果和葉反復詠唱,描繪出姑娘出嫁,美顏盛裝的美好景象。尤其“灼灼”二字,更是借桃花形容少女,少女明艷動人的形象躍然紙上。自此,桃花便成為了“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
那為何古人偏偏會選擇桃花來形容女子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桃花
(圖片來源:veer圖庫)
園有桃,其實之肴
桃是薔薇科(Rosacee)、桃屬(Amygdalus)的一種落葉小喬木,其果實美味多汁,深受全球人民喜愛。桃的種名“persica”意為“來自波斯的”,這是因為在古羅馬時期,桃的果實被稱為“波斯蘋果”。后來,這個名字逐漸被歐洲各國語言繼承,于是就有了英語中的peach、法語中的pêche、德語中的pfirsich等。
其實,桃的原產地并非波斯,而在中國。
《詩經·魏風·園有桃》開篇即是“園有桃,其實之肴”,“園”指的是栽培果樹林木的地方,由此可見,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已經種植美味的桃子了。此外,《詩經·衛風·木瓜》中寫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說明在那個農業科技尚不發達、生產力低下的年代,桃子被人們當成貴重的禮物相互贈與。
我們不僅有最早的文字記錄,還有大量的考古證據。科學家們在位于浙江的河姆渡遺址中,就發現了6000多年前古人類食用后留下的野生桃核。而2015年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浙昆團隊發現的桃核化石——“昆明桃”,距今已有260萬年歷史,為桃這個物種起源于中國提供了最新的有力證據。
距今260年的野生桃核化石——“昆明桃”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正因為果實美味,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桃就沿著絲綢之路經由中亞向西傳播到波斯。在其后的幾百年間,先到達羅馬,再隨著羅馬軍團的足跡傳遍歐洲大陸。在15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桃又被歐洲移民帶到了美洲,自此成為全球溫帶地區重要的樹種之一。
目前,全球近百個國家都在種植桃,產量最多的自然是我們中國,其次還有美國、日本和意大利等。而在這漫長的傳播和栽培過程中,勤勞智慧的中國人為全人類能吃上更美味的桃子貢獻巨大。
在中國第一部綜合性辭書《爾雅》的《釋木》篇中就有對桃樹品種的記載:“楔,荊桃。旄(máo),冬桃。榹(sì)桃,山桃……”。其后,隨著嫁接和栽培技術的不斷進步,桃樹品種進一步增加,到了南北朝時期,在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記載的桃樹品種達到了近二十個。
時至今日,好吃的桃子已經衍生出了軟嫩多汁的水蜜桃、造型奇特的蟠桃、色艷肉脆的油桃、皮薄肉黃的黃桃、氣味香甜的毛桃五大類,1000余個食用品種,而其中超過六成都是由中國人選育的。
水蜜桃 B.蟠桃 C.油桃 D.黃桃 E.毛桃
(圖片來源:作者攝)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與淺紅
相比梅、梨、杏、李,同屬薔薇科的桃花更加絢爛美麗。在取食果實的同時,古人也開始從桃花的自然美中找尋精神的慰藉。每年3—4月,桃花“爭開不待葉”,紅色的花朵芳菲爛漫、嫵媚鮮麗,如一片片紅霞,與綠樹婆娑的垂柳相襯映,形成了桃紅柳綠、柳暗花明的春日勝景。因此,在文人墨客的筆下,桃花便成了春天的象征。
根據近30多年的物候期監測數據分析,科學家們發現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在我國桃的花期較20世紀80年代提前了10天,這也難怪大家會覺得近些年春天似乎來的更早了。
恰因起源于中國,又是春天最常見且早出現的繁花,加之其嬌艷美麗的花容,繁茂碩大的果實,桃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古人贊譽女性的理想之物。桃花花蕾嬌嫩可愛,開花時絢爛奪目、艷如彩霞,花落則是落英繽紛,如詩如畫。美麗的桃花成為無數文人贊美、歌頌的對象。出于對大自然的熱愛,在詩人們的眼中,桃花所在之處便是美好的地方,這也是“貌美如花”的“花”指的是桃花的原因。
在選育果樹品種的同時,他們也著手選育觀賞桃的品種。在桃的主要變種中,壽星桃和碧桃是主要供觀賞的。在此基礎上,通過一代代的親本雜交,選育出了單瓣和重瓣等眾多不同的花型,色彩也從粉色、紅色、純白色到各種雜色(見下圖)。近年來,隨著分子育種技術的廣泛應用,桃的育種周期被大大縮短,優良性狀的定向改良效率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觀賞桃的不同花型:單瓣型(A)、梅花型(B)、菊花型(C)、月季型(D)、牡丹型(E)和鈴型(F)
(圖片來源:A、B譚季釗攝;C、D、E、F尋路路攝)
此外,為了讓桃的姿態更加優美,在栽培的過程中,人們也有意去培育更為多樣的樹形。目前,觀賞桃的枝型除了常見的直枝,還有小枝拱形下垂的垂枝桃類,株型矮小、節間很短的壽星桃類,以及樹形上寬下窄如掃帚的帚型桃類等。目前,全世界觀賞桃的品種大約有100余個,其中近半數是出自國人之手。
不同枝型的觀賞桃(從上到下依次是直枝型、密節枝型和垂枝性)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結語
自《桃夭》始,美艷的桃花不僅成為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甘甜的桃實也成為了大眾喜愛的佳果。而桃的價值與眾多美好的寓意,更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
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致謝:
感謝陜西省西安植物園尋路路和譚季釗等友人為本文提供的照片素材和寶貴意見。
參考文獻:
1、《中國植物志》手機版
2、孫鶴. 《詩經》中的賀婚詩研究. 青年文學家,2023,17
3、260萬年前的桃核化石. 生物進化,2016,01
4、俞明亮等. 新中國果樹研究70年—桃. 果樹學報,2019,36(10)
5、苑兆和等. 果樹分子育種研究進展.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1,45(04)
6、吳其濬. 植物名實圖考. 北京:中華書局,2018.
7、曹寅等. 全唐詩. 北京:中華書局,2013
8、王力榮. 中國桃品種改良歷史回顧與展望. 果樹學報,2021,38(12)
9、黃文鑫等. 詩詞中的桃文化及其對園林應用的啟示. 廣東園林,20216,38(02)
10、項津津. 東亞桃文化比較研究. 陜西師范大學,2021
(注:文中拉丁文部分應為斜體。)
來源: 中國科普博覽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