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明明剛吃得很飽但轉頭聞到食物的香味時又會忍不住多炫上幾口心情不好的時候反而對甜食的渴望比平時還要強烈……于是你開始懷疑自己為什么滿腦子想的都是吃呢其實,這并不是你的錯你可能只是被腸道菌群操控了那么,什么是腸道菌群呢
在生活中該如何保持腸道健康呢?
??????
腸道菌群是什么?曾經有微生物學家提出,人不單單是一個人,還是“行走的菌群”。這一理論咋一聽很是詭異,但深思之后發現事實確是如此。從胎兒經過產道時起,伴隨著嬰兒的呼吸和進食,細菌就開始進入我們的身體,在里面“定居”,并伴隨我們終生。一個“標準人”(20~30歲,身高170cm,體重70kg)身上大約攜帶**3.9×10^13個細菌,約為其自身細胞總數的1.3倍。這其中80%以上的細菌分布在我們的腸道里,合稱為——“腸道菌群”。隨著近年研究的不斷深入,腸道菌群的地位逐漸提高,有人體“第二大腦”、“第二基因組”、“指紋”之稱。**腸道菌群的分類
說到細菌,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它們會導致疾病”,“要除之而后快”。實際上,細菌界里也有“好人”、“壞人”之分,**腸道菌群就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有益菌
**有益菌是細菌界的“好人”,**它們對人體健康有幫助,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和食物消化,抑制致病菌的生長,分解有害物,增強免疫力。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致病菌
**致病菌是細菌界的“壞人”,**是人們通常認為的會引起疾病的細菌。但幸運的是這個“壞人”只是個“過客”,長期駐扎在腸道的機會少。在腸道菌群生態平衡時,因為這些細菌數量少,一般不會作妖。比如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
條件致病菌
**條件致病菌是細菌界的“墻頭草”。**在人體免疫機制的監控下,它們一般比較安分老實。一旦突破了免疫機制的控制,它們就會叛變,搖身變成可怕的惡魔,在腸道里興風作浪,大肆感染人體,使人體生病。比如腸球菌。**三種細菌以不同的數量、比例存在腸道里,與宿主始終處于一種動態平衡中。**這種平衡和穩定對人體的生理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人體的健康也具有深遠的影響。如果有益菌被“殺死”或破壞,菌群就會失衡,致病菌就能趁機大肆繁殖,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如導致腸炎、腹瀉、腹痛、嘔吐等胃腸道疾病癥狀。此外,大量致病菌還可通過分解食物殘渣產生吲哚、硫化氫、亞硝胺等有毒物質,隨血流到達器官,引發組織器官病變。破次元的“直接對話”
有句網絡流行語說“一根直腸通大腦”,被用來不客氣地形容一個人頭腦簡單。不過,這個諷刺倒是說對了。我們的腸道菌群和大腦之間確實存在著神秘的聯系,二者一直在悄悄地進行著“雙向交流”,科學家稱之為**“腸腦軸”。**當然,腸腦軸的原理可比“一根直腸通大腦”復雜得多。它需要消化道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通過激素和神經回路進行信息交流,最終對多種生理現象發揮調控作用。有研究發現,下丘腦神經元能直接檢測腸道細菌活動的變化,并根據其變化調節食欲與體溫等生理過程。
另外有報道稱,腸道中的細菌不僅能合成5-羥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丁酸鹽等多種神經活性物質,還能對這些物質在人體內的代謝產生影響,從而對人的情緒產生影響。
不僅如此,腸道微生物還會對迷走神經興奮性,以及免疫系統的功能產生影響,這些都有可能對人的情緒和行為產生影響。如何調理腸道菌群?
補充益生元
益生元,是一種能夠在腸道內被腸道有益菌群利用,**促進腸道有益菌增殖、定植的營養成分。**富含膳食纖維的水果蔬菜,如蒜苗、金針菇、韭菜,蘋果、梨子、香蕉等,都是富含益生元的食物。**我們可以適當的減少食物烹飪過程,避免益生元的損失;水果盡量不要榨汁喲。**補水
水不僅對于人體非常重要,它也可以參與細菌生命運動、排除有害毒素、幫助新陳代謝等等。**建議每日飲水量不低于2000mL,同時注意加強運動鍛煉,促進腸道的蠕動和健康。**總之腸道健康秘訣就是注意腸道的保護養成良好的
飲食、生活習慣
來源: 福建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