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糖是日常“甜度”的主要來源之一,很多人在不開心的時候喜歡吃點甜點,果糖帶來的甜味驅散心中的陰霾。然而,關于果糖的爭議卻一直存在,它究竟是我們健康生活中的“朋友”還是潛在的“敵人”呢?

果糖的簡介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糖包括果糖、蔗糖、葡萄糖,三者甜度比為175∶100∶75。其中,果糖最甜,且血糖生成指數低,風味佳。

1.天然果糖

天然果糖存在于水果、玉米、蜂蜜等食物中。

2.人工果糖

人工果糖常與葡萄糖混合,制作為果葡糖漿(果糖含量約為42%)/高玉米糖漿,存在于“加工食物”當中,如餅干、碳酸飲料、雪糕、奶茶等。據相關數據顯示,500ml奶茶的含糖量約等于14塊方糖。

與其他糖類相比,果葡糖漿的甜度更高,風味類似天然果汁,能增強口感刺激。但果葡糖漿主要通過肝臟代謝,不易產生飽腹感,故而容易攝入過多。

如此看來,天然果糖比人工果糖更健康,但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即使是天然的果糖,也不能無限制地攝入;而且果葡糖漿的攝入增加與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發病率的增加密切相關。

果糖——甜蜜的殺手

目前,國際上對果葡糖漿的質疑越來越多,它對健康的負面影響逐漸浮出水面。

1.動物實驗

在動物實驗中,果葡糖漿會導致糖代謝紊亂影響多巴胺的分泌,改變其功能。而在懷孕的動物身上,果葡糖漿則會增強胰島素抵抗,對后代的健康有潛在的不良影響。

2.人體試驗

在人體對照試驗中發現,過量攝入果葡糖漿,有可能增加糖皮質激素的釋放,進而導致次日清晨有更強烈的饑餓感。

同時,過量攝入果糖及果葡糖漿導致對肝臟的傷害——肝臟脂肪變性,也并不少見。在肥胖學齡兒童中,減少果葡糖漿攝入6周,可以觀察到甘油三酯水平的降低及肝臟脂肪變性的改善。另有一些研究發現,高果葡糖漿攝入還會升高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膽固醇。

Cell Press中的一篇研究論文提到,果糖是一種代謝毒素,以靶向腸-肝軸的方式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高果糖的攝入,尤其是果葡糖漿的攝入,會導致腸道屏障功能受損、腸道菌群失衡和肝臟炎性反應等,進而誘發肥胖、代謝綜合征和脂肪肝、高血壓、高血糖等疾病。

果糖與癌癥

研究進一步發現,高果糖飲食還會誘發免疫系統炎癥,引起包括癌癥在內的多種疾病。

在癌細胞中,果糖可以作為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合成的碳前體,在脂肪從頭合成及其基因表達的功能調控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果糖可以轉化為癌細胞增殖所需的脂肪酸、蛋白質,且果糖在腸道內轉化為果糖-1-磷酸,能夠幫助癌細胞適應缺氧的環境,進而誘發癌癥或促進癌癥進展,尤其是大腸癌、肝癌。

果糖的攝入界限

多個研究發現,果糖的危害都是在長期、大量攝入后發生的,“過量”的界限是什么?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到“少油少鹽,控糖限酒”的準則,強調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建議每天攝入≤50 g糖,最好攝入<25g糖(≈6塊方糖,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

生活中,500ml的含糖飲料中含糖量為40~70g,100 g酸奶中含9.5g糖。

綜上,果糖既可以是人們生活中的“朋友”,也可以是潛藏的“敵人”。雖然它能夠帶來短暫的快樂,但過量、長期攝入會帶來健康隱患。在享受果糖帶來快樂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自己的飲食平衡和健康,適量、適度攝入天然果糖,盡量杜絕人工果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來源: 康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