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人鯊——瀕危的“海中之虎”

鉛灰色的天空下,一只受傷的海鷗貼著海面低飛。深藍的海面上,一抹深灰色嗅探著獵物散布在海里的血腥味而來,隨后灰色加深,突然背鰭破開海面,如迅雷般一躍而起的矯健身姿搭配著它那標志性的血盆大口彰顯著它的身份——噬人鯊,它還有個如雷貫耳的別名:大白鯊,海中當之無愧的頂級掠食者。

身手矯捷的“海中虎”

這真的不是夸張嗎,在海中的噬人鯊怎么可能捕食海鷗?雖然故事是虛構的,但海鳥的的確確在噬人鯊的食譜之列,擁有強大爆發力的它短暫沖刺后能躍起四米多高,張開它的“鷹逃小嘴”將低飛的海鳥吞下,真是強而有力呀!你可能已經被它的強大實力迷住了,那么我們今天就來認識一下這位海中猛虎——噬人鯊吧。

一、概述

噬人鯊(Carcharodon carcharias)又名白鮫、食人鮫、大白鯊,俗稱白色死神,是世上現存最大的掠食性魚類。最早的噬人鯊化石出現于中新世,是噬人鯊屬(Carcharodon)唯一現存的成員,屬于活化石物種?!吨袊锓N紅色名錄》(2009)列為瀕危(EN);2021年最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噬人鯊被新增為國家二級保護物種。

我超兇,但你見不到我

二、分布范圍

噬人鯊常出沒于海豹、海獅、鯨目動物及其他鯊魚等的活動地區,幾乎囊括了所有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海區,這些海域的水溫普遍在12-24°C。

噬人鯊在全球的出沒區域(藍色)

噬人鯊不僅出沒范圍極廣,出沒深度也是冠絕時輩,先進如鈦金殼體的阿庫拉級核潛艇能下潛到600米水深,而噬人鯊呢?甚至在海底1200米處也曾發現過它們的蹤影,這里的壓力相當于五架波音747大型客機壓在一個成年人背上,足足是海平面的百倍以上。

三、外貌特征

體型:噬人鯊是鯊魚中的巨人,成體雌性噬人鯊可以生長到6.4m,體重可達兩噸,是目前現存最大的掠食性魚類(虎鯨屬于哺乳動物)。

成體噬人鯊與人類體型對比

膚色:噬人鯊可是影視劇里的??土耍y灰色的背部可以讓它在俯視時與深海的顏色融為一體,亮白的腹部又在仰視時將它藏在透射入水的天光中,讓它能足夠接近獵物直至發起致命一擊,它的膚色就是獨屬于獵殺者的最佳保護色。

尾鰭:就如船槳一般,噬人鯊寬大的尾鰭能在短時間內產生巨大的推力,新月形后掠的外形在減小了擺動阻力的同時還能減少無用功,讓噬人鯊每一個動作都能高效轉化為運動的能量,降低了游動的能量消耗,更達到了“靜音推進”般的效果,可以悄無聲息地接近獵物。同時,鯊魚的形狀還是辨別不同鯊的重要依據,是鯊魚的“身份證”。

四、神奇的盾鱗

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上,澳大利亞選手伊恩·索普在抵達終點時摘下泳鏡回頭一望,所有選手都被他甩在身后甚遠時他便知道——知道他又打破世界紀錄了。

悉尼奧運會一役,伊恩斬獲三塊金牌。48小時內連破三項世界紀錄,而同時聲名大噪的卻不是他,而是他身上的泳衣——鯊魚皮仿生泳衣。

伊恩·索普同他的鯊魚皮仿生連體泳衣

為什么只是仿造鯊魚皮制成泳衣,在身體素質不變的情況下就能大幅提高比賽成績呢?讓我們到電子顯微鏡下看看。

電子顯微鏡下的鯊魚鱗片

(來源:Trevor Sewell/Electron Microscope Unit,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顯微鏡下的鯊魚盾鱗結構復雜,有著許多朝向前進方向的溝壑和肋凸,就像被風自然塑型的沙丘,這種復雜的結構可以引導水流,減少水中的前進阻力,延緩無用湍流的出現。這種原理被應用在飛機上,風扇上,可以說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流體力學老師。

美麗的塔吉克沙漠蘊含著最極致的流體力學原理

“鷂”式戰機上的渦流發生器 高級風扇上的氣動肋條

鯊魚盾鱗不僅能保護軀體和減小阻力,還是鯊魚進食的重要工具。與我們復雜特化的牙齒不同,鯊魚的牙齒發生機制與鱗片是相同的,也就是說,鯊魚的牙齒其實是一種特殊的“鱗片”,雖然容易脫落,但隨著鯊魚的生長,新的牙齒會不斷往外翻出,因此,鯊魚有著人類夢寐以求的技能——牙齒再生。

前排的牙齒脫落后,后排牙會往前補充空缺

五、優生優育——神奇的卵胎生

噬人鯊性發育遲緩,根據一項2014年的科學研究報告,雄鯊需要26年才能發育成熟,雌鯊則需要33年才生育。加之噬人鯊數量稀少,離群獨居,甚至目前噬人鯊還沒被目擊到過交配的記錄,想要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鯊”只能靠運氣,因此在生育如此難得的環境下噬人鯊媽媽選擇了優生優育——卵胎生的繁殖策略。

光鱗鯊幼崽會通過子宮間的通孔游到對側,進食媽媽提供給它的卵子大餐

噬人鯊擁有左右兩個子宮,子宮后部有通孔相連,噬人鯊胚胎在卵內會消耗卵黃生長,隨后破卵而出,在媽媽的子宮內繼續發育,期間噬人鯊寶寶可以在兩個子宮中自由游動,攝入媽媽提供的未受精卵大餐。整個懷孕過程長達一年以上。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噬人鯊寶寶一旦出生就擁有一米以上的體長,能對抗大部分危險,幼崽存活率大大提高,真可謂是優生優育的典范。

游客救助的被困噬人鯊幼體 (圖源:Instagram)

六、鯊魚等軟骨魚類的瀕危因素和保護

鯊魚作為頂級捕食者處于海洋食物鏈頂端,對維持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1月,一篇發布在《自然》上的文章指出,由于人類的過度捕撈、兼捕、侵犯棲息地,鯊魚和鰩魚的種群正在迅速萎縮,自1970年以來,鯊魚與鰩魚的種群數量已減少超70%,多數鯊魚品種可能面臨滅絕的風險,對鯊魚的保護迫在眉睫。

自1970年以來,鯊魚與鰩魚的種群數量已減少超70%

(一)過度捕撈

由于鯊魚肝臟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維生素A、D以及大量的角鯊烯,魚骨中富含鯊魚軟骨素,是化妝品,保健品的原料來源之一。同時,廉價的鯊魚肉又是一些國家的重要蛋白質來源,因此,國外大量捕獲鯊魚用于獲得他們的皮、肉、骨、肝。

鯊魚翅,基本由軟骨組織構成

鯊魚普遍生長速度緩慢,成熟期較晚,而且繁殖力低于硬骨魚類,因此,鯊魚種群對捕撈的抵抗力是明顯更弱的。

目前,全球鯊魚的年捕撈量在60萬噸左右,每年有近一億條野生鯊魚被捕殺,其中光是前五名:印度尼西亞、西班牙、印度、墨西哥和美國五個國家加起來就捕撈了33萬噸的野生鯊魚。(2019年)

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鯊魚捕撈歷史產量(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鯊魚和鰩魚肉的主要進口國是巴西、西班牙、烏拉圭和意大利,在過去十年中,它們占全球平均鯊魚肉進口量的57%。

1950-2018年間鯊魚捕撈噸位(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隨著一句“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的公益口號、2014年后中國市場的鯊魚銷售量斷崖式下跌,但世界鯊魚捕撈量相較于鯊魚種群的枯竭速度來說并沒有顯著性減少——在我們國家致力于鯊魚保護的時候,外國的捕鯊與鯊魚加工業仍然欣欣向榮。

(二)兼捕致死

除了專門捕撈外,鯊魚還面領著兼捕的威脅。

漁船在捕撈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連帶捕獲非目標漁獲、尤其是掠食性鯊魚常常與大魚群混在一起,很容易被連帶捕獲,這就是兼捕。

像是目前常用的捕撈方法——拖網、圍網、刺網和延繩釣等都會或多或少兼捕到鯊魚,其中延繩釣由于范圍廣,專門針對運動型魚類特制(如金槍魚延繩釣、劍魚延繩釣),因此會更容易兼捕到鯊魚,是鯊魚兼捕率最高的捕撈方式。而拖網捕魚由于其限制了其活動,應激的鯊魚常常因為無法通過撞擊水流獲得足夠的氧氣而死,是兼捕致死率最高的捕撈方式。

被拖網捕撈致死的路氏雙髻鯊(來源:greenpeace)

(三)保護

鯊魚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我們既要保護它們,也要合理利用它們,停止過度的影響和攫取,實現鯊魚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利用才是符合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的選擇。

在國際上,由于鯊魚作為金槍魚漁業的重要兼捕物種之一,為了保護鯊魚資源,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區域漁業管理組織(RFMOs)對鯊魚的養護管理采取了大量措施以保護該區域鯊魚資源以及實現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截止2019年,包括美洲間熱帶金槍魚委員會(IATTC)在內的五個主要的區域金槍魚漁業管理組織共通過了36項關于鯊魚養護管理的決議和措施,涵蓋了從鯊魚資源利用、加強鯊魚捕撈的限制和管理、禁止捕撈禁止大型流網的使用、鯊魚物種保護到鯊魚生態科學研究的方方面面。

此外,世界各國為保護珍稀鯊魚物種也紛紛采取行動,對《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中的鯊魚種類進行管理和保護。截止2019年,CITES附錄Ⅱ共列入了十四種鯊魚,這十四種保護性鯊魚在進入CITES附錄Ⅱ后捕撈量均明顯降低,可以看出,CITES公約對保護鯊魚資源,減少鯊魚捕撈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0-2018年CITES附錄Ⅱ中部分鯊魚種類歷年捕撈量變化

(數據來源:FAO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產量)

作為CITES的締約國,中國也在鯊魚資源保護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在2021年最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非原產我國的CITES附錄Ⅰ和附錄Ⅱ所列陸生野生動物已依法被分別核準為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頒布把這些鯊魚的保護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如有人違反相關法規(如捕殺或倒賣名錄內所列的野生動物),將受到法律的懲處。

本質上,鯊魚保護的核心就是海洋漁業資源保護,減少對海洋資源的過量攫取,給予海洋足夠的空間時間恢復,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根本上解決鯊魚們的危險處境。

作為普通人,我們能做的就是向身邊人科普保護海洋的重要性、抵制非法的鯊魚貿易、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多使用海洋友好型的防曬霜和化妝品,在保護環境的時代浪潮下,相信這些海洋精靈會過得越來越自在吧。

我們的夢想是:沒有蛀牙和捕殺

參考資料:

知網、維基百科、360個人圖書館、新浪微博、中國經濟網、bilibili、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海洋網

圖片來源:互聯網搜集、Instagram、維基百科、WWF自然基金會、bilibili視頻網、必應圖庫、國家地理雜志

文案/責編:周杰

指導老師:初慶柱

出品方: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中國海洋學會

來源: 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