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曉凌領導的研究團隊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中英文版2024年第5期發表論文,報道了目前在青藏高原腹地發現最早的細石葉技術遺址。尼阿底遺址第3地點位于西藏自治區色林錯西南岸,海拔4600米,出土石制品逾千件,是典型的細石葉技術遺存(圖1)。通過系統的光釋光(OSL)和碳十四(14C)測年研究、地層對比、埋藏過程分析、石器組合研究,研究團隊確定該遺址的年代為距今11000~10000年。
在該遺址中,細石葉是當時古人的主要目標產品,石片工具較少,僅見少量邊刮器、端刮器等。尼阿地遺址底3地點出土的石制品保留了細石葉生產的全過程,文章作者通過詳細的技術分析,確認該遺址的細石葉生產技術為典型的楔形石核技術和半錐形石核技術,復原了兩種技術的生產序列。當時的古人選擇在河灘較常見的燧石和瑪瑙團塊為原料,使用片狀毛坯的開發理念,高效地生產細石葉。

圖1 阿底遺址第3地點發現的細石葉產品

根據石器技術對比結果,研究者提出,尼阿地遺址底3地點的細石葉技術同中國華北地區南部的細石葉技術一致,兩地細石葉技術具有緊密聯系。對比青藏高原已發現的細石葉遺存的技術特征和年代數據,作者認為在青藏高原東北緣存在一條清晰的細石葉技術進入高原的路線。細石葉技術應在距今15000年前后,自華北南部向高原地區擴散,經高青藏高原東北緣青海湖沿岸、昆侖山和青南高原,在距今11000~10000年進入高原腹地。細石葉技術進入高原腹地后,適逢全新世氣候適宜期,加之藏北高原平坦廣闊的環境,細石葉技術得以在高原快速擴散;在全新世中期以后,細石葉技術向南向東擴散,最后局限在藏東、藏南的峽谷內(圖2)。隨著農業的興起,細石葉技術并沒有被替代,仍然是農業人群中重要的生產工具。

圖2 細石葉技術在青藏高原的擴散

研究者認為細石葉技術人群進入高原之后,一直延續到距今2000~3000年。結合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成果,細石葉技術的大規模進入與分子生物學研究顯示的在全新世早期人群的大規模進入高原的時間一致。細石葉技術群體在遷徙到高原后并沒有消失或被取代,而是在高原上繼續生存演化,他們可能形成了高原上現代藏族祖先的主體。

了解研究詳情,請閱讀原文:

靳英帥, 張曉凌, 王社江, 葛俊逸, 何偉, 達娃, 譚韻瑤, 楊紫衣, Morgan C, 高星. 2024. 青藏高原腹地發現最早細石葉技術遺址.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 54(5): 1588–1601

來源: 《中國科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