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疾病,無論是最后痊愈還是癥狀緩解,其實最根本靠的不是大夫的高超醫術,而是每個人的自我修復能力。這不是說醫生的作用不重要,但是醫生頂多算個輔導老師,真上了考場考成啥樣不還得看自己嗎?有一句很多醫生引為座右銘的話很有代表性,那就是: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能安慰。這才是醫生工作的本質。

舉個例子,感冒了,不去治它好,多數也都可以好。感冒了體溫升高發燒,那就是機體的免疫系統,在調動資源圍剿入侵病毒和細菌。但如果溫度太高又會燒壞腦子,所以咱需要物理降溫或者服用退燒藥。因為鼻塞流鼻涕不舒服,所以吃感冒藥來緩解緩解癥狀,但真正治愈靠的還是你自己的自我修復能力。

當然,不是說得了感冒就硬扛。得了感冒多喝水和多休息,也絕對不是一句安慰人的話。喝水可以補充你因為高燒而失去的水分,同時通過水把被免疫系統消滅的敵人及時排出體外,而休息則可以讓你,把機體大部分精力用來對付入侵者,提高效率嘛。

那醫生干嘛呢?他來區分您得是什么類型的感冒啊。是病毒性的還是細菌性,普通感冒還是流行性感冒。雖說都是感冒,學名叫上呼吸道感染。但區別可大了去了。得對癥下藥才行。而且對于有些重癥患者,必須靠醫生為你贏得時間,先把命保住,再說剩下的事兒。醫生偉大也就偉大在這里。

我們得明確,只要生命還存在,基因就會不斷損傷,我們從出生開始,就邁上了通往死亡的不歸路,只不過有人快點兒有人慢點兒而已。多細胞生物賴以生存的一個關鍵機制就是修復和代償。細胞靠加速分裂,補充受損或死亡的細胞,這是修復;免疫細胞清除異己,這也是修復;細胞和器官靠加快工作,替代受損的細胞或器官執行功能,這是代償。修復和代償是人體針對損傷的一種智慧,這可是長期進化的結果。

不過可惜的是,很多行為會影響這一關鍵能力。如果您習慣于抽煙喝酒燙頭,吃東西都要香辣咸鮮燙,還熬夜泡吧打游戲,爽是爽了,可這一筆筆都攢著呢。會極大地損害你的免疫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千萬別有賭博心理,有誰這作那作活了100多;而那誰天天跑馬拉松,結果得了癌……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議,是遵循目前醫學大數據得出的可靠證據,和小概率事件并不沖突。咱得有投資意識,為將來儲存健康。

說起來咱們可是天天在,一個充滿了病毒細菌的環境中生活,你的機體也一直在承受著各種攻擊。就像是計算機的防火墻一樣,時時刻刻都在運行。所以說疾病不是突然發生的,只是突然被發現而已。

來源: 中國數字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