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和航天是一回事嗎?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大家一定發現了“航空”和“航天”這兩個詞的特點。它們前面都有一個“航”字,指的是飛行;后面的字則不同,一個是“空”,一個是“天”。“空”指的是空氣,“天”指的是“太空”。從這兩個字入手,我們就可以搞清楚“航空”與“航天”的關系。

我們生活的地球由厚厚的大氣層包裹著。大氣層是由空氣組成的,離地面超過1000千米。正是空氣的存在,使得人類借助機械裝置像鳥兒那樣飛翔的夢想得以實現。這就是“航空”的由來。接著,在“航空”的基礎上,向更高的高度飛行,又發展出了“航天”。

圖源:Pixabay

人類的生理結構天生是不適合飛行的。沒關系,只要有夢想,有創造精神,我們就可以制作“人造翅膀”,一樣能飛起來,而且可以飛得更高、更遠。大家還記得嗎?我先前講過兩對兄弟的故事。240多年前,法國蒙哥爾費兄弟發明了熱氣球;120多年前,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人類借助航空器,從此可以飛上天空。航空器有兩大類:一類是自身輕于空氣的,以氣球為代表,利用空氣產生的浮力升空;另一類是自身重于空氣的,以飛機為代表,利用流動空氣產生的升力飛行。

從地面向上,隨著高度的增加,空氣越來越稀薄,各類航空器難以繼續飛行。為了飛得更高,需要借助現代火箭,也就是運載火箭。俄國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在1903年,也就是萊特兄弟發明飛機那一年,發表了論文《利用噴氣工具研究宇宙空間》,提出了現代火箭的概念和推力計算公式。1926年,美國的戈達德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1957年,借助運載火箭,蘇聯實現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1961年,蘇聯的加加林同樣借助運載火箭,乘坐飛船成功進入地球軌道,用108分鐘繞地球航行一圈,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人。從此,航天事業開啟了新篇章。現在,人類已經發射了數以萬計的衛星和數百個深空探測器。

航空和航天事業就是這樣一步步發展的。經過百余年的發展,人類的航空、航天事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們研制出了各式各樣的航空器和航天器。我們把航空器和航天器合稱為飛行器,不同的飛行器在不同的高度工作。

但是,怎樣來確定航空與航天的高度分界線呢?科學家馮·卡門經過理論計算,并通過實踐驗證指出,在地面向上100千米的高度上,空氣動力學失效,代之以軌道天體學,也就是說,獲得一定速度的飛行器到了這個高度,就不會被地球引力吸下來,而能夠形成持續的軌道運行,應該把這個高度定為航空與航天的分界線。這種見解被世界航空航天界采納了,這條隱形的界線也被叫作“卡門線”。卡門線以下為空氣空間,屬于各國領空,這里的飛行活動屬于“航空”;卡門線以上,盡管還有空氣存在,但稱為太空,屬于自由空間,這里的飛行活動屬于“航天”。

供稿單位:重慶市產學研合作促進會

作者:張聚恩,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

審核專家:毛弋,重慶市科學傳播專家團首席專家,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教授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