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69級臺階拾級而上,就能登上北京鼓樓。陡峭的階梯直通南側外廊,這里是北京中軸線的最佳觀景點。
鼓樓,北京最美的“時間建筑”。置身丈量歲月的“報時中心”,抬頭可見一碧萬頃的開闊天際,耳邊會蕩起暮鼓晨鐘的悠遠綿長。
更為壯闊的景象,是一條縱貫南北、穿越古今的中軸線盡收眼底。軸線之上,可見景山公園制高點萬春亭;軸線兩側,飽覽青瓦灰磚的老城風景。
如同城市的“脊梁和靈魂”,中軸線托起了從歷史走向未來的古都篇章;探尋首都歷史文脈,中軸線上每一處古跡都值得細細丈量。
前后縱置的鼓樓與鐘樓,是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從這里出發,徑直向南,可依次穿越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直至永定門。全程7.8公里的中軸線兩側,聞名世界的文物古建鱗次櫛比,蔚為大觀。
1951年,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杰作》一文中盛贊這條中軸線,**稱其為“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認為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是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
全世界最偉大的北京中軸線,究竟偉大在何處?
前所未有,從無到有
初秋的北海公園,游船如織,人來人往。
史海鉤沉,我們回到金中都。如今人聲鼎沸的北海還位于城北郊外,這里坐落著金世宗營建的太寧宮,供帝王皇家郊游踏青。
當大蒙古國可汗忽必烈率領鐵騎一路南下,南移都城的愿望日益強烈。建宅選址,近水為先;建造都城,更需水源補給。1267年,受忽必烈委托至燕京相地的劉秉忠,決定以北海所處的“高梁河水系”為依托、以太寧宮為核心,建造大都。北海,自此成為新都選址的重要依據。
泱泱大都如何規劃?南北中軸貫穿其間;皇宮大內如何定位?傳統文化“以中為尊”。
中國城市規劃的理念,早在周代已形成制度。“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禮·考工記·匠人》中的這句話,說的是國都的規模該是九里見方;四面城墻各開三個門;道路橫九條豎九條;王宮左面設祖廟,右面設社稷;前面是朝,后面是市。這是中國先人構建的理想國都模式,是城市營建中彰顯傳統禮儀的規整公式,體現了古老民族對秩序之美的極致追求,對“天人合一”的無限向往。
然而,要把“居中不偏”的構想,扎扎實實在大都化作現實,無疑是一項困難重重的浩大工程。在積水潭的東北岸,選定城市的中心點,被稱為中心閣;再以中心閣為北端,緊傍積水潭東岸,穿過萬寧橋,垂直南下至麗正門(今正陽門)。南北之間,串起一根約3.75公里的無形軸線,這就是北京中軸線的最早雛形,也奠定了北京的城市雛形。
1271年,忽必烈正式將都城定在北京。北京,從此踏上作為全國統一王朝政治中心的浩蕩歷史。
**氣勢恢宏的元大都,正是因為這筆巧妙的中軸之墨,形成了方正中直、多元一體的闊大格局。**在對《周禮·考工記》設計理念的嚴格遵從上,元大都遠遠超過了歷代都城,不僅鞏固了其作為國家政治統治中心的都城地位,對鞏固中國的統一和發展也有深遠意義。
此后,歷經幾百年重修與擴建,日漸延伸的中軸線伏脈千里,一面見證著北京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一面續寫獨屬東方的華夏文明。一路走來,托起巍峨的紫禁城,托起雄偉的天壇,托起一片片對稱交錯的胡同和四合院,不斷演繹北京都城文化的傳奇巨制。
絕無僅有,無奇不有
古都中軸,撐起了縱橫捭闔的空間格局;中華文明的精神氣度,令遠道而來的外國友人驚嘆不已。
穿越陸上絲路來到中國的馬可·波羅,至少在元大都度過了9年時光?!恶R可·波羅行紀》中,留下了這位意大利旅行家對東方都城的美好印象:“街道甚直,此端可見彼端,蓋其布置,使此門可由街道遠望彼門也。各大街兩旁,皆有種種商店屋舍……”沉醉于“猶如棋盤”般的地面規劃,馬可·波羅贊嘆不已:“其美善之極,未可言宣。”
1601年,同是意大利人的利瑪竇,開啟了先后兩次進京、與古都作伴十余年的跨國旅程。在他撰寫的札記中,清晰記載著中軸線在明清對城市建筑的統領作用:“皇宮建筑在南墻之內,像是城市的一個入口,它一直延伸到北墻,長度貫穿整個的城市并且一直穿過城市的中心。城市的其余部分則分布在皇宮的兩側……其建筑的雅致和優美由于它細長的線條而顯得突出。”
1654年,荷蘭使者約翰·尼霍夫出使中國。他繪制的《北京皇城平面圖》中,有一條清楚凸顯的主軸線貫穿紫禁城中央。除了畫稿的直觀再現,他對紫禁城還有比較通俗的描述:“這個皇宮的東、西、南、北方向各有一個大門,所有建筑物沿十字形中軸道路分布,很整齊地被分成幾個部分……”
**這些帶著外國文學風格的考察紀實,與中軸線的變遷實況大致吻合。**明清北京城的風貌,正是對元大都城市規模與架構的繼承與沿用。明代自永樂遷都時期開始系統營建北京內城,又于嘉靖年間開始修建北京外城,形成了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的7.8公里城市軸線,串聯了天橋、正陽門、棋盤街、千步廊、紫禁城、景山、地安門、萬寧橋等重要建筑,軸線兩側還分布社稷壇、太廟、天地壇、山川壇等壇廟建筑。
清代則在元明兩代的基礎上,對軸線進行了局部的調整和完善。自此,中軸線上的建筑以及景觀的規模,均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外國使者對北京中軸線的描摹和刻畫,印證了中華文化對世界產生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不同時代的外國使者,為什么會不約而同地對北京中軸線不吝贊美之辭?
在世界文明的畫卷上,多個國家城市的軸線各美其美。著名的香榭麗舍大街就是巴黎的中軸線,它誕生于17世紀,自東向西貫穿多個城市地標,總長4.5公里;柏林傳統中軸線所在的林登大街,最初是狹窄的騎馬御道,始建于1573年,長約1.5公里;巴塞羅那、華盛頓和堪培拉的中軸線與北京傳統中軸線的長度相差不大,但它們建成已在19或20世紀。
放眼世界城市中軸線體系,北京中軸線的規模和魅力獨占鰲頭——7.8公里之一貫到底、700多歲之閱歷滄桑、規劃理念之完整先進、山水道路之元素豐富**,以及由此蘊藏的深邃審美觀念與人文內涵,每一樣均為北京所獨創,為中國所獨有。**
長度對應都城的規模和氣魄,理念折射先人的智慧和理想,樣態則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包容格局。北京中軸線顯然不只是簡單的物理概念,更不是建筑物下的靜態標識,它是一段古老又鮮活的歷史,是城市文化的符號和百姓精神的坐標。隨著文明的不斷演進,雄踞在北京中軸線上的一系列建筑,也成為古代都城營建、國家印象秩序、社會文化發展的特殊見證。
包羅萬有,世界共有
歷史進程奔涌向前,北京中軸線兼收并蓄,其物理形態仍在不斷延展,價值內涵也在不斷豐厚。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29個巨大“腳印”從永定門出發,沿著古老的北京中軸線,一步步走向鳥巢。北京中軸線,在空間概念上北延成為城市奧林匹克公園軸線——東側建造國家體育場,西側矗立國家游泳中心,向北則穿過奧林匹克公園,抵達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該公園中間的仰山、奧海均“落座”中軸線。
2022年,北京成為世界上第一座同時舉辦過夏季和冬季奧運會的城市,中軸線則見證并參與了這份“雙奧之城”的無上榮光。北京冬奧會新建場館“冰絲帶”,與鳥巢和冰立方并列成為北京奧運中軸線上的地標建筑,強化了北京中軸對稱的城市景觀風貌。古老文物遺跡與現代體育場館交相輝映,折射中國文化和奧運盛會的雙重魅力,奏起文化傳承創新與體育強國建設的交響華章。
日新月異的發展之軸、未來之軸上,不僅有速度與激情,還承載著國脈與文運。
2022年7月,坐落于燕山腳下的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正式開館。立足文化種子“藏之名山傳之后世”的主旨,在經過多次現場考察后,中央總館的選址最終確定于北京中軸線北延線上一片青山綠水之間。
把歷朝歷代的珍貴版本保護起來,版本館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集中展示場所;把北京城700多年的人與事串聯起來,北京中軸線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代表成果。基于“一脈”,建造“一館”,既是在守護中軸上的古都,也是在守護版本里的中國。中軸線古代建筑與現代化版本館遙相呼應,共同展現大國風范,賡續中華文脈,見證時代文明。
曾經,北京中軸線上門禁重重,外城、內城、皇城、宮城肅然矗立。如今,城池街巷四通八達,正陽門成為北京雨燕種群最大的棲息地,故宮博物院以開放的姿態迎接八方游客;中軸線兩側往日的宮闈禁苑,成了博物館、市民公園、休閑廣場、美食街區。在國家整體規劃下,圍繞中軸線還發展演化出生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五大區域,市民生活其中,游客徜徉于此。北京中軸線,已成為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空間和歷史記憶。
北京中軸線是中國文化和歷史的載體,也是屬于人類共同的財富和記憶。這條中軸線如同元氣充足的大動脈,供養著老城生生不息的生命,連通著市民豐富多彩的生活;也向世界展示著一座偉大都城的歷史骨骼,以及不斷新生的美麗面容。
北京中軸線,擔得起“全世界最偉大”。
**它是非凡的創造。**當先輩還無法像鳥兒一般在空中俯覽大地,卻能憑借驚人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工藝,制定出如此平衡對稱、結構整肅的壯美格局;
**它是文化的自信。**中華文明在這里匯集、交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在這里綿延不絕;作為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發展至成熟階段的杰出范例,北京中軸線代表了中華文明在城市規劃建設上的偉大創造與卓越才能,集中展現了大國首都形象和中華文化魅力;
**它是歷史的舞臺。**多少驚天動地的事件,發生在這條中軸線上;多少壯懷激烈的故事,在這條中軸線上演繹;曾經踏過千軍萬馬,走過王侯將相;也刻下百姓影像,升起炊煙裊裊;
**它是文明的延伸。**當全世界最老的中軸線,與日新月異的現代化都市融為一體;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北京,必將煥發更加蓬勃的時代活力,推動譜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篇;
它是如此完美地貫通了一座城,又是如此和諧地融匯了過去、現在和未來。
來源: 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