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揮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作用,提高公眾對作物科學知識的認識和了解,喜迎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和2024年全國科技活動周的到來,2024年5月26日,中國作物學會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作物基因資源與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向公眾開放作物科普基地,成功開展“傳承科學家精神共筑農業強國夢”主題科普參觀活動,共有80余名北京社區居民、中小學生參與活動。
袁珊副研究員講解中
孫現軍副研究員講解中
此次活動向公眾免費開放,公眾可以參觀科普基地內正在生長的農作物,包括等作物。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袁珊副研究員、孫現軍副研究員兩位專家向公眾介紹了科普基地生長的二十多種作物、七十多個品種。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大、種植范圍最廣的糧食作物小麥,小麥與黑麥雜交而成的小黑麥,國產食用植物油第一大來源油菜,藏族人民的主要糧食青稞,高寒作物燕麥,以及大家日常食用的花生、甘薯、馬鈴薯及其相關的科技知識娓娓道來,鮑文奎、莊巧生等老一輩科學家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與我國優秀的農耕文明和現代農業科技成果共同燴就了“傳承科學家精神 共筑農業強國夢”科普大餐,互動趣味問答更加深了青少年對作物科技為保障我國糧食重要性的認識。
講解專家豐富的知識儲備、深入淺出的生動講解,得到了公眾的點贊。中國作物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徐琴從麥穗的芒引申到作物如何自我保護對抗自然界的各種危害,激發小朋友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和好奇心,同時宣傳在保障糧食安全生產的產業鏈上科技工作者和社會各界所做的努力,希望大家珍惜糧食,倡導光盤行動。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科普基地建立于2017年10月,面向廣大公眾及科研工作者不定期開放,是展示作物科技、開展農耕實踐的陣地。在作物成熟季節,作物科普基地將舉辦割小麥、割油菜、挖土豆等農耕實踐活動,在城市一角為中小學生補上農耕課程,夯實農業科普成效,助力提高公眾科學素質。
北京特品降脂燕麥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為本次活動提供了系列小禮品,特此致謝。
來源: 中國作物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