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研究已經表明,高鈉攝入會增加患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的鈉攝入量應該控制在每天5克以下。除了在食品加工和制造過程中添加的鹽(不可控制的鈉來源)之外,在烹飪過程中添加到食品中的鹽和在餐桌上作為調味品添加的鹽(可控制的鈉來源)是鈉的另一個主要膳食來源。據估計,在西方飲食中,在進食過程中額外添加到食品的鹽占總鹽攝入量的6-20%;在中國一些地區,在餐桌上會常規擺放鹽瓶,在進食過程中添加鹽也非常普遍。由于這種鹽的添加方式是可控的,因此,評估在進食過程中鹽的添加與血管疾病風險的關系非常重要。

目前僅有少數研究調查了在進食過程中添加鹽對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的影響,并報告了不一致的結果。同時,在進食過程中鹽的添加與大血管和微血管疾病風險的關聯尚未有詳盡的研究。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針對此問題,南方醫院國家腎臟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進行了相關工作,研究成果最近發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雜志。研究發現,在進食過程中添加鹽的頻率越高,患非致死性和致死性微血管、腦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越高。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國家腎臟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侯凡凡院士和秦獻輝教授為該文的通訊作者,劉夢宜博士和葉梓良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

該研究納入了來自于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研究中基線無血管性疾病的43萬余名中老年參與者。分別有243,433 (55.5%)、123,383 (28.1%)、50,782 (11.6%) 和 20,709 (4.7%) 名受訪者自述從不/很少、有時、通常和經常在食物中添加鹽。

研究終點包括微血管、腦血管和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疾病定義為:致死和非致死性的慢性腎臟疾病、外周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腦血管疾病定義為:致死和非致死性的缺血性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顱內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心血管疾病定義為:致死和非致死性的冠心病、房顫、心衰。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經過12.1年的隨訪,分別有17,169(3.9%)、10,437(2.4%)和 48,203(11.0%)例參與者發生了微血管、腦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

(1)在進食過程中添加鹽的頻率越高,患非致死性和致死性微血管、腦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越高:與從不/很少在食物中添加鹽的受試者相比,經常在食物中添加鹽的參與者患微血管、腦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分別增加16%、21%和27%;

(2)在進食過程中添加鹽的頻率越高,患慢性腎臟疾病、外周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的風險就越高:與從不/很少在食物中添加鹽的受試者相比,經常在食物中添加鹽的參與者患慢性腎臟疾病、外周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的風險分別增加12%、25%和15%;

(3)在進食過程中添加鹽的頻率越高,患缺血性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顱內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風險就越高:與從不/很少在食物中添加鹽的受試者相比,經常在食物中添加鹽的參與者患缺血性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顱內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風險分別增加27%、7%、34%和42%;

(4)在進食過程中添加鹽的頻率越高,患冠心病、房顫、心衰的風險就越高:與從不/很少在食物中添加鹽的參與者相比,經常在食物中添加鹽的參與者的患冠心病、房顫、心衰的風險分別增加32%、21%和29%;

(4)在進食過程中添加鹽的頻率與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正相關關聯在當前吸煙者、年輕參與者、以及體重指數較低者中更加明顯。

總體而言,這項大規模的前瞻性研究首次表明,在進食過程中添加鹽的頻率越高,非致死性和致死性微血管、腦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越高。這些發現支持了當前的公共衛生建議,并強調了限制在進食過程中添加鹽的個人習慣對公共健康的益處。

餐桌上的鹽瓶雖小,帶來的血管性疾病風險巨大;

保持血管健康的第一步,從少用甚至拿掉餐桌上的鹽瓶開始;

科學膳食一小步,血管健康一大步。

參考文獻:

Liu M, Ye Z, He P, Yang S, Zhang Y, Zhou C, Zhang Y, Hou FF, Qin X. Adding salt to foods and hazards of microvascular, cerebrovascula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Eur J Clin Nutr. 2023 Oct 14. doi: 10.1038/s41430-023-01354-z.

編輯 | 劉夢宜 葉梓良 張藝煒

審核 | 秦獻輝

來源: 腎臟健康促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