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中疾控發布了一篇由張勇主任為通訊作者發布的論文(下圖),重點提到了通過柯薩奇A6型(CV-A6)的「VP1結構蛋白」(記住這個詞)序列分析發現了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但結論就是一個:

CV-A6監測待改善(存在更多未檢測到的樣本,下圖D),存在「暴發」風險。

那對于一般公眾來說,應該如何理解這個結論呢?

其實,一般公眾本身不需要過度關注這個信息,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目的是結合現階段手足口病的病原體(腸道病毒,包括柯薩奇病毒、腸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等)的流行趨勢,重點關注「重癥占比高」且「非疫苗覆蓋病原體」的潛在威脅。

要知道,2008年我國安徽阜陽最先報道了由腸道病毒71型(EV-A71)引起的暴發(下圖,最初被形容為「神秘病毒」),短短兩個多月時間僅阜陽市就出現數千名兒童因此住院,20多名兒童死亡,且前期的幾個病例診斷都不是「重癥手足口病」而是「肺部感染」。

為什么長期存在且導致一種危害程度低的自限性疾病(手足口病)的病原體(EV-A71)畫風突變,導致一個地市如此多兒童患病、入院、甚至重癥和死亡?甚至還推動了國家把手足口病納入到「法定報告傳染病」?

其原因也是因為當年的「監測不足」有關。

在國內EV-A71導致的疫情暴發后,通過測序發現,由于一個氨基酸位點的突變(VP1-145)可能與導致EV-A71神經毒力與高致病性提高有關,形成了一個帶有VP1-145Q/G的新EV-A71 C4a亞型。

還是「VP1結構蛋白」的突變,導致病原體引發的疾病嚴重性升高。

如果當時能夠提前監測到,甚至能夠未雨綢繆地啟動針對C4a亞型的疫苗研發(后來發現現在的EV-A71疫苗都能對其他亞型交叉保護),那么或許能夠提前找到方法降低突變病毒導致的重癥和死亡,讓更少的孩子免于后遺癥和死亡風險。

當年我寫過一個故事,一個感染了EV-A71后罹患重癥手足口病的嬰兒出現「腦干腦炎」,盡管接受治療后活了下來但由于「呼吸麻痹」(無法自主呼吸)只能靠呼吸機維持生命。家長在堅持1年的治療后實在無力繼續支撐,最終選擇放棄治療,孩子由于無法自主呼吸最后死亡。

當然,在EV-A71疫苗(就是俗稱的「手足口疫苗」)獲批上市后,我國的EV-A71所致重癥手足口病數量和占比迅速下降(下圖),國內法定報告傳染病的手足口病死亡數也在逐漸減少,因此總體而言在有了EV-A71疫苗后,兒童因感染腸道病毒死亡的風險已經大幅降低。

然后通過監測發現,2019年以后分離的CV-A6序列與以往分離株序列的進化距離「明顯增大」,就像曾經的EV-A71一樣可能從理論上存在潛在暴發風險,因此值得加強監測。

持續進行病原學監測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病原譜變化,提前為防病做好準備(包括預警、加強監測、開發藥物、進行干預等);而對于一般公眾而言「看看就好」,其他就是做到養成良好衛生習慣,讓適齡兒童接種EV-A71疫苗(畢竟EV-A71相關重癥手足口病的下降與EV-A71疫苗接種密切相關,近期研究發現,兩劑疫苗接種后對EV-A71引起的重癥手足口病的保護效果高達100%)。

也就是說:EV71疫苗安全、有效,仍然對預防重癥手足口病具有很高價值。

最后說下,目前有多個企業披露了覆蓋CV-A6的多價疫苗研發(下圖),但均處于臨床前階段,目前仍然僅有單價的EV-A71疫苗可用。

=丸=

免責聲明:本文為個人興趣創作,僅為讓更多普通人對疫苗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內容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單位、機構,未接受任何形式贊助,所有配圖均來自網絡公開平臺,如果內容有誤,大家多做自我批評(不是)。

來源: 鹵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