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式各樣的影視劇層出不窮,成為人們下飯必備的“電子榨菜”。其中,古裝題材因鮮明的文化辨識度、獨特的美學風格而廣受關注,是大眾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一部經典好劇總是精致到細枝末節,不只考驗演員的演技,服化道同樣占據重要的地位。
縱觀影視作品的發展史,也有不少古裝劇從非遺元素和東方美學中汲取養料,在道具上下了功夫。仔細觀察便可發現,劇中看似不起眼的某個擺件、茶具、酒具、花器等,背后可能都花了心思;一餐一食,日用常行,既展現了一個時代的風貌,又蘊藏著匠心獨具的生活美學。
改編自經典文學名著的1987版《紅樓夢》,承載著很多人的童年回憶。這部劇為大家盡情展示了一回奢靡的貴族風氣,亦可一窺1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的面貌。在花錢如流水的上層府邸,異寶奇珍自然隨處可見。比如,用來裝水仙、看似平平無奇的花盆,它是明初的鈞窯葡萄紫釉鼓釘三足水仙盆。水仙盆又稱“鼓釘盆”,屬鈞窯花器,整件花器大多僅施單色天藍或紫釉。但這件鈞窯水仙盆,以天藍和葡萄紫兩色濃淡自然交融,明艷攝人,是同類鈞瓷中的上等,釉彩之絢麗宛若晚霞,而釉質之細潤,猶似一泓靜謐湖水,可以說是一件既實用又具觀賞價值的花器,就是大蒜往里一放也襯得貴氣十足了。
說到花器,再來看看賈政背后墻上掛的兩只“壁瓶”。小說中提到:“劉姥姥掀簾進去,抬頭一看,只見四面墻壁玲瓏剔透,琴劍瓶爐皆貼在墻上。”這種“壁瓶”是諸多瓶式中的一種,專為懸于壁上或掛于轎中而設計,又稱轎瓶、掛瓶。它的器型像一只完整的花瓶從中間劈開,靠壁一面平坦有穿孔,可以系繩懸掛于墻壁,做室內裝飾之用。明萬歷年間,壁瓶十分流行,萬歷十九年的《遵生八箋》一書中對壁瓶如此評價:“四時插花,人作花伴,清芬滿床,臥之神爽意快,冬夏兩可。”可見其深受當時的文人喜愛。此間有花意,臥賞滿室香,留一點閑暇品茗插花,把日子過成詩,也是一件浪漫的事。
回到近些年拍的古裝劇《甄嬛傳》,憑借跌宕起伏的劇情、角色的細膩刻畫和精良的制作收獲了很高的評價。既然講的是清雍正年間的宮廷生活,自然又是個奇珍異玩匯聚之處。甄嬛和丫鬟流朱談心時,遠處桌上擺的瓷瓶原型是天藍釉貫耳折方瓶。這款貫耳瓶器型大氣,仿自青銅器,以恬靜的藍配上古樸的造型,實收剛柔相濟之妙。瓶身通體施天藍釉,勻凈潤澤,有種柔和純凈的美感。“天藍釉”是一種高溫色釉,因顏色似晴朗天空的藍色而得名,是康熙時期創燒的釉色新品種。雍正天藍釉瓷器的燒造在康熙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形成了深淺不一的兩種釉色,深似雨后晴空,淡則趨于月白。
除了裝飾品外,一些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也透露著宮廷的富貴氣息。祺貴人喝糙米薏仁湯時用的是一只精巧的青花杯,這只杯子的原型是明永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由進口鈷料蘇麻離青繪制而成,青白色的釉面光澤瑩潤,花紋線條生動自然。壓手杯口沿處胎體較薄,順口沿而下胎骨漸厚。這種杯型的設計是為了保持茶的溫度,沿襲了宋代的建盞。杯子的重心在下,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于手緣,握時給人以沉重壓手之感,故稱“壓手杯”。明末谷泰在《博物要覽》中特別提到了它:“若我永樂年造壓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傳世可久,價亦甚高。”用這樣昂貴的杯子喝湯,就算是難以下咽的糙米薏仁,味道似乎也變得甘甜了。
值得一提的還有《瑯琊榜》。這部劇畫面精良,水墨畫般的場景每一幀都可以做電腦桌面,算得上是難得的佳作。譽王在府中休息時,身后的香爐原型是鎏金銀竹節銅熏爐,左右兩邊各擺一個,暗示著他作為皇子尊貴的身份。這件青銅質地的熏爐底色鎏銀,龍身鎏金,爐蓋形似層疊山巒,云霧縹緲。從爐口外側的銘文可知,此爐是西漢皇家未央宮的生活器物,也是目前能確定紀年的熏爐中規格最高、最精美的博山爐。在魏晉時期,還有許多“博山爐賦”,并將熏香和博山爐作為上層社會優越生活的標志。
這些陶瓷瓦罐、銅瓶器皿大多已歷經千年,如今看到還是一眼驚艷。傳統手工藝的精髓在于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這樣的“精雕細琢”與時下社會人們急于求成的快節奏形成鮮明對比。萬事操之過急,貪圖眼前利益,并不能走得長遠。不管是影視劇抑或器皿物件,經得起歲月的打磨,才能成為經典。
來源: 江蘇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