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南陽一名男童被路邊的惡犬咬傷,18天后不幸離世。相信大家根據這幾天官方媒體的報道都已注意到,該男童被狗咬傷后已及時接種了狂犬病疫苗,并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男童死亡時,還沒來得及注射第五針狂犬病疫苗)?!翱袢∫呙鐭o用論”因此開始在網絡上流傳,各種謠言、陰謀論也隨之甚囂塵上。
需要強調的是,在面對極其兇險的狂犬病時,疫苗絕對是我們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接下來我們就認真地談一談。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一、關于狂犬病
狂犬病是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獸共患傳染病,主要通過受感染動物(如犬、貓、鼬獾、紅狐等)的咬傷傳播,還能通過破損的皮膚或粘膜污染被感染動物的唾液而傳播。在我國,狂犬病的傳染源主要是犬只,尤其是流浪犬。
由于狂犬病缺乏特異性治療,一旦發病,病死率幾乎100%。
當被感染的動物咬傷人體時,病毒會進入人體并通過神經系統迅速擴散??袢〔《臼紫冗M入傷口處,然后沿著周圍神經朝向中樞神經系統(如腦部)擴散。一旦病毒到達中樞神經系統,病情就會加重,最終導致狂犬病的嚴重癥狀。
二、為什么接種疫苗還會病發?是疫苗沒起效嗎?
疫苗通過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使其產生抗體來對抗狂犬病病毒,從而保護人體免受感染。在被咬傷后,及時接種狂犬病疫苗可以有效減少感染的風險,尤其是在病毒潛伏期內。
很多人因此認為,一旦被動物咬傷,打了狂犬病疫苗就萬事大吉了。其實,接種疫苗并不意味著絕對免疫。在狂犬病病毒侵入人體后,疫苗需要一定時間來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在這段時間內仍存在感染的風險。此外,也有以下幾種原因:
1、疫苗注射劑量??袢∫呙缃臃N后,患者不遵守接種程序,沒有按照醫囑完成劑量注射。導致機體無法產生足夠的免疫力,免疫效果不佳。
2、發生在頭、面、頸和外生殖器部的咬傷或抓傷,由于這些部位的神經十分豐富,病毒可以快速侵犯神經,導致在免疫措施生效前就可能發病。
3、就醫延遲或傷口處理不當。如果被咬傷后沒有及時對傷口進行處理,或者傷口很深導致處理不徹底;或在注射疫苗前,狂犬病病毒已順著神經開始蔓延,最后形成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等,都可能導致病毒侵入血液,增加感染風險。
4、疫苗失效。如果患者在注射狂犬病疫苗時,沒有及時更換新的狂犬病疫苗,可能導致疫苗失效,影響疫苗在體內產生抗體,從而無法達到預防狂犬病的效果。
5、個體差異。由于不同的個體在免疫系統的應答和免疫疾病的易感性存在明顯的差異,有些人注射疫苗后,產生的免疫反應相對較弱,使得病毒依然有機會攻擊機體。
因此,并不能斷言疫苗是無效的。
三、預防關鍵,防大于治
狂犬病疫苗是預防狂犬病的關鍵措施之一。2023年9月16日,國家疾控局發布了《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工作規范(2023年版)》,
規范根據接觸方式和暴露程度將狂犬病暴露分為三級:
接觸或者喂飼動物,或者完好的皮膚被舔舐為I級暴露。
裸露的皮膚被輕咬,或者無明顯出血的輕微抓傷、擦傷為Ⅱ級暴露。
單處或者多處貫穿性皮膚咬傷或者抓傷,或者破損皮膚被舔舐,或者開放性傷口、黏膜被唾液或者組織污染,或者直接接觸蝙蝠為Ⅲ級暴露。
同時明確規定:“Ⅱ級和Ⅲ級暴露者,應在被咬傷后的第0、3、7、14和28天各接種1劑,共5劑狂犬病疫苗,并盡量使用同一品牌疫苗進行接種?!?/p>
如果被抓傷、咬傷,應盡快接受規范的處理,是保護自己免于發病最重要的保障,通常情況下,完整流程包括:傷口處理(傷口沖洗→清創→消毒)→注射免疫球蛋白(必要時)→傷口縫合(必要時)→注射疫苗。
當然,對于狂犬病,預防大于治療。在我國,盡管狂犬病的發病率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發病風險和挑戰。因此,以下幾點建議大家共同牢記:
1、和野生動物保持一定距離,避免家養寵物與其接觸,不要隨意接近、觸摸或驚擾流浪動物,關愛流浪動物也要時刻留意風險,不能把流浪動物當成寵物養。
2、有寵物的家庭,要定期帶寵物去接種狂犬病疫苗,確保寵物的健康,減少患狂犬病的風險。出門遛貓狗時,為防止動物傷人,記得拴繩。
圖片來源:新華社
3、對于獸醫、動物園等機構工作人員等高風險人群,應進行狂犬病疫苗接種。
4、加強公眾教育,推廣相關知識,提高人們對狂犬病的認識和防范意識是預防疫情擴散的重要環節。
知真相,不恐狂。科普宣傳正確的狂犬病預防知識非常重要,這需要我們大家共同提高科學理性的認知。
作者:李南南 湖南省科普作家協會理事,科普中國專家
審核:唐芹 中華醫學會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資深研究員
出品:科普中國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中科數創(北京)數字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