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很多動物都能把自己吃變色,上了色的它們才是我們熟悉的樣子。還有這種操作?

原來生物體內色素細胞改變,或者因為某些化學物質的組合的變化,都能讓動物變色!這波操作聽起來高大上,其實不難,主要是靠“吃”!

看看圖的變化



生物的顏色怎么還會變化,是什么發生了改變呢?

色素會讓許多生物的顏色發生改變。生物界中比較廣泛的色素有葉綠素、類胡蘿卜素……其中影響動物較大的類胡蘿卜素,目前世界已知超過1000種,胡蘿卜素、蝦青素、角黃素、β-隱黃素……由于分子結構的差異而呈現出從黃到紅的不同顏色。

它們又是怎么出現在動物身上的?

藻類、細菌和浮游植物中的蝦青素,被甲殼類動物所吸收積累,再通過食物鏈累積到魚類,以及鳥類中。

蝦青素是類胡蘿卜素合成的終點,它進入動物體后可以不經修飾或生化轉化而直接貯存在組織中,具有極強的色素沉積能力,這就是火烈鳥、三文魚、煮熟的蝦和其他一些動物呈現紅色的原因。

但是……

褪色的火烈鳥

黑白的火烈鳥

這樸素的樣子簡直讓人不敢認!

沒錯,美麗靠吃出來,火烈鳥離開了富有蝦青素及其他含紅色類胡蘿卜素的小魚小蝦,一樣會褪色。

在“營養不良”、缺少蝦青素時,它還能轉化身體里一定的紅色類胡蘿卜素,用其余的金盞花紅素、角黃素、芬妮黃酮......讓自己保持鮮艷,來避免成為求偶市場里最沒有魅力的那只灰鳥。

而小鳥沒有顏色,是還沒學會自己捕食!成年的火烈鳥嘴巴中有一種薄篩狀的過濾板——櫛板,能將螺旋藻等食物從渾水中過濾出來,所以在小火烈鳥長出這個濾板前的一兩年,它們都是灰色的。

有人要問,它們喝的奶是紅的呀!

小鳥喝“奶”是紅色的,并不是血,紅色是因為里面含有大量角黃素。但是色素不會直接顯現出來,會存儲在雛鳥的肝臟中,長大后才能轉到羽毛上。

“鬼畜”喂奶法

爸爸將嗉囊里的乳液狀營養物質反芻出來,將嘴抵在媽媽頭上,汁液經過媽媽頭部向嘴輸送,一路流進雛鳥的嘴里。

色素的力量是強大的,不信嘗試吃足夠多的橘子胡蘿卜,人也會被染色,患上橘黃病!

橘子、枇杷、芒果、胡蘿卜、南瓜、秋葵……

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它的維生素A的源物質,但是它需要在身體內經過肝臟分解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當胡蘿卜素不能及時分解又超過身體需要時,它會在體內堆積起來,患上橘黃病,不僅會皮膚發黃,嚴重的還會影響肝功能。不過,只要減少攝入量,2-3周黃色就會慢慢消退。

機智的人類早早地利用起來了這些色素,也就是著色劑。

看看哪些東西你以為是自然的,其實是人利用了蝦青素搞了“小動作”。

蝦青素杰作↓



原來有這么多生物都是需要類胡蘿卜素的。不過,不同的生物存儲類胡蘿卜素的形式不同,表現出來的樣子也就不同。火烈鳥將多數的色素呈現在皮膚及羽毛上,三文魚將多數的色素儲存在肌肉中,而人類,會分解類胡蘿卜素而不會出現顏色,直到超出身體所需才會把皮膚變黃。

那么歸根結底,生物真的可以吃著吃著把自己就吃變色了!

來源: 中國數字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