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光
和小伙伴們到小賣店挑選零食
品嘗各種美味
是多么愉快的回憶啊!
盡管時間推移
總有一些讓人無法忘懷的美食
就比如跳跳糖
舌頭被“跳躍”感觸的情景記憶猶新
那么跳跳糖是如何實現“跳動”的呢?
在介紹跳跳糖為何能夠“跳”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是怎么出現的。
跳跳糖的發明實際上是一個意外。
1956年,當時美國通用食品公司的一位研究科學家原本打算制作一款名為“速溶可樂糖果”的產品,希望這款糖果能夠在水中融化并產生冒泡的效果。
然而他并沒有制作成功,卻無意中發現了“跳跳糖”這種能在口腔中產生跳動感受的零食。
但當時跳跳糖并未立即得到廣泛認知,直到1976年跳跳糖正式作為糖果零食投入市場售賣,跳跳糖才開始風靡全球,成為許多人喜愛的零食之一。
跳跳糖的“跳躍”特性,源于其獨特的制作工藝。
要制作跳跳糖,首先需要按比例混合糖果原料,包括蔗糖、玉米糖漿、香料和水,然后在高溫下加熱成熱糖漿。
但是,如果直接冷卻,這些熱糖漿只會變成普通的硬糖。
所以,有一個環節至關重要——“高壓環境”。
制成的熱糖漿會在尚未冷卻之前被放入一個高壓的二氧化碳環境中,其壓強約為標準大氣壓的50倍。
接著,對熱糖漿進行充分攪拌,二氧化碳氣泡就會嵌入到糖漿中。然后將糖漿冷卻固化,回到常壓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氣壓和溫度逐漸降低,二氧化碳氣泡會脹破,使糖塊碎裂成許多小塊,但每個小塊中都有許多未破裂的小氣泡。這些氣泡中封存著一些二氧化碳氣體,而且氣壓還比標準大氣壓高。
在顯微鏡下觀察,跳跳糖中的小氣泡結構,大部分氣泡直徑在225-350微米之間,十分細小。
圖/數字北京科學中心
當我們食用跳跳糖時,糖衣被唾液中的水分所溶解,氣泡結構的外壁被破壞,封存在里面的二氧化碳氣體就會釋放出來,氣泡內部壓力突然降低,進而引起糖塊開裂、蹦起,就會產生滋滋的“跳動感”。
作為一款備受歡迎的零食,跳跳糖常常被80、90后視為珍貴的童年回憶之一。
但你知道嗎,跳跳糖剛上市時,就傳出了“吃跳跳糖會導致胃部炸穿”的觀點,引起了公眾的恐慌。
這個觀點認為跳跳糖產生氣泡是因為酸堿中和反應,電視廣告中還展示了一個男孩吃跳跳糖和可樂后突然倒下的場景。
隨后,當時的通用食品公司對這個觀點進行了反擊,直指其為謠言。
那么,為什么說這個觀點是謠言呢?
首先,跳跳糖產生氣泡的原理是物理變化而非酸堿中和;其次,跳跳糖中的二氧化碳氣體極少,對人體影響微乎其微。這些氣體大部分在食用時從口腔釋放出來,很少會進入到腸胃中,因此完全不必擔心氣體會撐破胃部。另外,同時食用跳跳糖和可樂也不會“突然倒下”。
可樂會溶解跳跳糖的糖衣并釋放出二氧化碳,如果兩個一起食用只會釋放更多二氧化碳,可能導致頻繁打嗝,但不會導致胃部脹破。
總的來說,跳跳糖的特殊口感,讓它從一系列童年零食里脫穎而出,時至今日依舊為人們所牢記,那種氣泡在口腔中迸出破碎的奇妙體驗,也為我們的童年回憶增添了不少樂趣。
吃了那么多年的跳跳糖
現在才明白是這個原理
當年你有擔心過吃跳跳糖
胃部會被撐破嗎?
本期內容到這里就結束啦
想看更多有趣又實用的內容
趕緊關注我吧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源版權圖庫創客貼,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原創圖文轉載請后臺回復“轉載”。
來源: 數字北京科學中心,廣東衛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