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ChatGPT的橫空出世,讓人工智能再次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不少和ChatGPT“聊過天”的網友紛紛感嘆,“只有你想不到,沒有ChatGPT辦不成的”。上線僅僅兩個月,ChatGPT的活躍用戶就突破一億。

很快,國內各大科技巨頭也紛紛加入賽道,推出了自己的AI大模型,通義千問、文心一言、訊飛星火……一時之間,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不僅是科技界爭相追趕的話題,也成了老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

今年年初,開發ChatGPT的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OpenAI又推出了人工智能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可以根據用戶的文本提示創建最長60秒的視頻。越來越多的多模態大模型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這些大模型就像一個個神秘的魔盒,可以一次處理海量信息,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由數字編織的新世界。

與此同時,人們對大模型的好奇也與日俱增。“現實不存在了?”這是大家在多模態大模型出現后登上熱搜的評論。

現在熱議的新質生產力正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技術為支撐。而多模態大模型無疑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多模態大模型到底是什么?多模態大模型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并將帶來什么樣的產業變革?大模型的背后,算力體系需要如何去構建?未來大模型上下游的產業會有什么樣的想象力?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浙江省科協“科技成果科普發布”活動就走進了科技能量滿滿的阿里云,并邀請到了三位阿里云計算的頂尖專家——阿里云智能副總裁、行業解決方案研發部總經理曾震宇;阿里云智能副總裁、政企首席解決方案架構師霍嘉;阿里云智能集團政企事業部生態管理部總經理李力,跟公眾一起探秘多模態大模型,共話算力未來。

讓計算成為公共服務

活動一開始,阿里云客戶工作部總監金樺帶著公眾參觀了阿里云的展廳,首先引入眼簾的是三句話——“互聯網成為基礎設施,數據中心成為一臺計算機,計算成為公共服務”。這也是阿里云在創立時提出的三大遠景。

什么是云計算?什么是大數據?15年前,恐怕沒幾個人能講清楚。當時阿里云在國內第一個提出要構建“一朵龐大的云計算”,恰逢移動互聯網蓬勃興起,無數互聯網原生企業在阿里云上成長起來。

金樺向大家介紹了阿里云自主研發的飛天云計算操作系統,它可以將遍布全球的上百萬臺服務器連成一臺超級計算機。

而隨著AI的出現,“計算”就像插上了新的翅膀。打個比方,以CPU為基礎的傳統計算,需要在工程師預設的算法邏輯下幫助人類工作,更像我們的“小腦”,而以GPU為核心、各類大模型驅動的AI計算,具備理解人類語言和現實世界的智能,更像我們的“大腦”。

金樺告訴大家,阿里云早在10年就開始關注AI。2014年研發了人工智能平臺PAI(Platform For AI),2018年之后在深度語言模型、自然語言預處理模型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在2022年的 AIGC 熱潮到來之前,阿里云已經在大模型、超大語言及多模態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技術突破與積累。這也是為何阿里云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相繼推出通義系列產品,不論是超大規模語言模型“通義千問”,還是繪畫模型產品“通義萬相”,抑或是其它幾款產品,都在不斷完善和豐富國產基礎大模型的能力,并不斷激發AI在各個領域應用的潛力。

同時,阿里云還牽頭建設了國內規模最大的 AI 大模型開源社區“Modelscope(魔搭)”,通過開源更多的AI模型,幫助中小企業和開發者降低模型使用門檻,推動AI普惠,“現在平臺上已經有四千多個模型可供下載了”,金樺說。

大模型相當于一個外掛的知識儲備

人工智能反而會創造出新的崗位

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計算機科學家麥卡錫首次提出“人工智能”一詞,這被看做是人工智能正式誕生的標志,AI發展也進入了第一次浪潮。1976年,AI發展進入第二次浪潮,當時醫療咨詢、生產制造、財務會計、金融等不同領域的專家系統被廣泛運用。2006年,Hinton在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領域取得突破,人類又一次看到機器趕超人類的希望,AI第三次浪潮正式開始。

阿里云智能副總裁、行業解決方案研發部總經理曾震宇一直沖在數字革命第一線,在他看來,人工智能的第三波浪潮還遠未達到頂峰,“現在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東西出來。”

曾震宇認為大模型的出現讓我們的知識獲取和知識生產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現在的人工智能可以直接幫你從書本中提取關鍵信息,大大節省了獲取知識的成本”,“人類的腦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大模型相當于讓你有了一個外掛的知識儲備。”“比如我自己現在對搜索引擎的使用習慣已經發生了變化,我現在有問題會先問大模型,然后再通過它提供的鏈接進入網頁查看。”曾震宇說。

阿里云智能副總裁、政企首席解決方案架構師霍嘉也分享了類似的看法,“數字化核心解決的問題是信息平權”,人工智能以其強大的智能和學習能力,徹底打破了過去由少數特權階層壟斷信息獲取和傳播的格局。

霍嘉向大家介紹了大模型的分類,“我們可以把大模型分為三類來看,第一類是基礎模型,也就是通用模型,分為大語言模型、多模態模型等,第二類是垂直模型,就是細分到法律、醫療健康等不同領域的專業模型,第三類是模型應用。”而這些模型背后都離不開算力的支持,所以有人把算力稱為未來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在阿里云智能集團政企事業部生態管理部總經理李力看來,想要打造 ChatGPT這樣的現象級應用,僅憑一個優秀的大模型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OpenAI是通過數年努力,構建起了一條從上游數據、大模型,到產品、生態的完整產業鏈條。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發展大模型都需要對技術、產品和生態的全方位投入。

對于不少人擔憂的人工智能是否會替代人的問題,三位專家都表達了樂觀的態度。“任何科技的進步剛出來的時候都是洪水猛獸,我們可以讓技術先跑一跑”,霍嘉說,“我們可以將智能化視作一個強大的輔助工具,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智能駕駛,就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的日常生活。”

李力也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人工智能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他指出,隨著不同時代的變遷,職業本身也會發生變化。很多人擔心人工智能不斷發展,傳統行業是不是就不存在了,“確實會有一些簡單重復的工作會被替換掉,但其實人工智能發展反而會創造出很多新的崗位出來,比如模型訓練師、算力調度師,而且對傳統行業來說也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而是升級的關系,有了AI的賦能,不少行業都會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

而對于人工智能發展產生的倫理問題,李力也表達了積極的看法,“會有倫理問題的產生,恰恰證明了AI技術并非簡單的技術,而是一場顛覆性的技術革命。只有發生顛覆性的技術革命時才會產生倫理討論,說明這是一個顛覆性的改變人類生存方式的哲學問題。”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正處于一個充滿未知和挑戰的時代,“危”與“機”并存,這場科普發布活動也讓我們看到了科技未來壯闊藍圖中的一片精彩。

來源: 浙江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