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胡椒的用途
胡椒是世界重要的香辛料作物,是世界各國人民十分喜愛的調味品,原產于印度西高止山脈的熱帶雨林,現已遍布亞、非、拉三大洲40多個國家,主產國有印度尼西亞、越南、印度、巴西、馬來西亞和中國等國。
胡椒種子含有揮發油、胡椒堿、粗蛋白、粗脂肪、淀粉、可溶性氮等物質,是人們喜愛的調味品。胡椒在腌制工業中用作防腐性香料;在醫藥工業上可用作健胃劑、解熱劑及支氣管粘膜刺激劑等,可治療消化不良、寒痰、咳嗽、腸炎、支氣管炎、感冒和風濕病等;在食品工業上可用抗氧化劑、防腐劑和保鮮劑。隨著飲食業、食品加工業以及醫藥工業的迅速發展,胡椒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將不斷拓寬,需求量也日益增長。
胡椒在古代中國南方,民間除把胡椒用作調味品外,還用作藥用,主治胃脘寒痛,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病癥。
二、胡椒的有效成分及作用
胡椒的最主要的有效成分是胡椒堿,具有鎮痛、鎮靜、抗炎、抗驚厥、殺蟲、抗癌等多方面作用。是隨著科學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對胡椒堿的應用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1)胡椒堿有明顯對抗戊四唑驚厥的作用,使驚厥率顯著降低,并具有對抗電驚厥的作用,對大白鼠“聽源性發作”有明顯對抗作用。
(2)胡椒堿有明顯的鎮靜作用。
(3)臨床上用胡椒的粗提物制成(主要成分為胡椒堿)抗病片或制成胡椒堿的類似物——抗癇靈,是治療效果良好的一種廣譜低毒的抗癲癇新藥。
(4)胡椒有利膽作用,可使膽汁分泌增加,固體物質減少。
(5)胡椒堿有殺蟲作用,能殺絳蟲。
(6)胡椒堿還可作為解熱劑。
(7)胡椒堿還具有保肝作用。
(8)胡椒堿(2o ms/kg)對蛛網膜下腔出血后遲發性腦血管痙攣有預防作用。
(9)胡椒堿具有抑制兔膽結石形成的作用。
(10)胡椒堿具有抗實驗性胃潰瘍作用。
(11)胡椒堿可作為生物利用度增強劑使用。
(12)胡椒堿能有效預防兔實驗性粥樣斑塊的形成,從而達到對兔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作用。
(13)胡椒堿是一種不產生藥物依賴性的神經類藥物,具有強大的戒毒和鎮痛效果。
(14)胡椒堿在國防工業上是制造催淚彈、催淚槍和防衛武器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
此外,胡椒揮發油中含有較高含量的蒈烯、苧烯、和蒎烯等。蒈烯是合成香料很好的原料;苧烯可作溶劑和香料及合成橡膠的原料;蒎烯是合成樟腦的原料,而樟腦是我國特產,有強心效能和愉快的香味,是醫藥、化妝工業重要的原料;白胡椒有殺蟲作用,可以作為人或豬囊蟲病的治療藥物,黑胡椒對于1,2-二甲基肼所引起的結腸癌有抑制作用。
研究表明,胡椒的乙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均含有天然抗氧化成分,胡椒提取物的這種抗氧化性能為食品工業提供了安全、經濟、高效的天然防腐劑,特別是為進行含油脂較多的食物的防腐方面提供了良好的防腐劑來源。
由于胡椒果實中含多種香味成分包括β-蒎烯、3-蒈烯、檸檬烯,α-芳樟醇,δ-欖香醇,α-丁香烷等,因此胡椒是日常生活中必備的調味品;從胡椒果實中提取的胡椒精油在保健品行業的研究與利用也逐步在開展,純胡椒植物精油與其它植物精油的配合使用或單獨使用可制成各種按摩膏、按摩油等,具有驅風去濕、解痙止痛等功效。由于胡椒在生產種植過程中感染病蟲害的機率較小,所以使用有毒有害農藥的機率也幾乎很小,可以說胡椒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食用香料和調味品。
總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胡椒在醫療、保健、食品等行業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應用前景越來越廣闊。
三、胡椒的經濟價值
胡椒是多年生作物,一般種植后2~3年即開始有少量收獲,3~4年后開始進入收獲期,經濟壽命可達20年以上。年產白胡椒達1.5噸~2.25噸/公頃,管理好的椒園可達3.75~4.5噸/公頃,小面積甚至達到7~10噸/公頃,產值高,效益好,是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經濟作物。
此外,胡椒可以與椰子、檳榔、橡膠、咖啡、茶葉、降香黃檁、柚木、白木香等生產期長的作物間種,從而達到增加復種指數、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以短養長、產生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目的。
四、胡椒的起源
胡椒被譽為“香料之王”,是世界古老而著名的香料。它起源于印度,卻在漫長的歷史中風靡于東西方。特別是中世紀歐洲,胡椒始終帶著一種神秘色彩,吸引著當時的歐洲人遠渡重洋去遙遠的東方印度尋找,從而開啟了大航海時代,促成了全球貿易的興起。
五、胡椒的傳說
胡椒貿易帶來的豐厚利潤,使得胡椒在歐洲人眼里像是謎一樣的存在。
傳說一“天堂的種子”:最早的胡椒批發商阿拉伯和威尼斯商人告訴羅馬人說,胡椒生長在由龍看守的大瀑布里面,或是從天上摘下來的,是“天堂的種子”。
傳說二“來自毒蛇守衛的森林”:中世紀的阿拉伯人為了隱瞞胡椒的發源地,對它極盡了神秘描述。他們說,“胡椒是在由劇毒的飛天蛇看守的森林里生長,平時人們都不敢靠近。只有每年胡椒果實成熟的時候,人們才一起冒著巨大的危險,用火點燃森林趕走這些毒蛇。大火趕走了毒蛇,也把胡椒果實熏黑,給予了它特有的黑皺皮和辛辣的氣味,且人們必須在極短時間里收獲胡椒,以免受到毒蛇的報復”。
六、世界胡椒的記載
《圣經》記載,伊甸園與黃金、香料之地都在遙遠的東方。14世紀西方出版的《世界民族博覽》一書指出,伊甸園在東亞一座小島上,島上的人“食用野生蜂蜜、胡椒以及上天賜予他們的食物”。而實際上,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印度東南部西高止山地區,特別是馬拉巴爾海岸沿線,就相當于生活在與伊甸園齊名的香料王國里了。雨林中,你能處處見到一種在樹干上攀爬著的藤本植物,而一串串綠色的果實若隱若現,這就是聞名遐邇的胡椒了。
世界上最早的胡椒發現自埃及金字塔中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杰克·特納在《香料傳奇》這樣記載道:“人們能夠叫出其名的第一個胡椒消費者不是用香料來做佐餐的調料,那是一個早已失去了肉體享樂的人,事實上那是一具尸體,是拉美西斯二世(他也許是埃及最偉大的法老王)的皮和骨頭,在他公元前1213年7月去世的時候,有幾粒胡椒子被嵌入了他大而長的鼻梁中。”這一考古發現不僅表明胡椒很早之前就已經在阿拉伯地區廣泛流傳,而且還揭示了胡椒等香料的另一個屬性,那就是這些香料很早就披上了宗教的外衣。當時人們認為在骯臟的塵世現實中,香料可以為普羅大眾提供來自天堂的超凡脫俗的滋味。因此,宗教上都會使用熏香來提供神界的香氣,實現獻給諸神供品的獻祭;香料還被地位高貴的特權階級填充在他們死后的軀殼中,使他們能夠在神的庇護下順利進入來世。
七、胡椒的火藥味——胡椒貿易引發的戰爭
胡椒的稀缺性一直使其價格居高不下,人們的狂熱也極大地推動著貿易的興起。早期胡椒貿易是隨著印度雅利安人從南亞次大陸遷移到歐洲的移民開始的,這種陸路運輸形式導致運輸的胡椒數量有限。
公元前4世紀之后,隨著海上貿易不斷興起,黑胡椒貿易開始有序擴大,但阿拉伯人占據著阿拉伯半島海岸的地理優勢,切斷了羅馬與印度來往的貿易航線,使得胡椒貿易主要壟斷在阿拉伯商人手里。直到公元前30年,強大羅馬通過軍事擴張吞并了埃及,使得羅馬與印度之間再也沒有的阻礙,羅馬商船可以越過阿拉伯市場,直接到達印度西岸進行貿易,由此開啟了胡椒貿易第一個鼎盛時期。
公元1世紀,圖密善皇帝特地在羅馬圣道北部的香料區修建了倉庫用以存儲大量進口而來的胡椒等稀有香料,到了公元5世紀,由于自印度進口的貨品激增,黑胡椒已廣泛使用。印度梵文古籍記載,“羅馬商人來時帶著黃金,走時帶著胡椒”。
自公元元年前后,隨著穆斯林在阿拉伯地區的興起,古羅馬帝國逐步衰落。公元408年,西哥特人的首領阿拉里克圍攻羅馬,羅馬人奮力抵抗,但仍難以支持,只好向阿拉里克求和,退兵條件就是黃金、絲綢華服與胡椒。羅馬人湊足了金銀、綢緞和3000磅胡椒,哥特人才退了兵。羅馬人在嘆息中重建家園,可惜的不是金銀,而是胡椒!
羅馬對商路的控制力下降后,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又逐步重新支配了東西方香料貿易,胡椒逐步被阿拉伯商人神秘化,它的價格也越來越昂貴。
從公元6世紀起,到公元15世紀,胡椒傳統的貿易途徑完全壟斷在阿拉伯人、威尼斯人和熱那亞人手中,使得胡椒在歐洲的價格始終居高不下。
面對日益崛起的穆斯林勢力,天主基督教徒們感受到了嚴重的危險,隨著中東地區逐漸穆斯林化,東西方貿易被壟斷程度越來越高。為此,11世紀到13世紀,在歐洲封建主推動下,羅馬教廷先后組織了8次“十字軍東征”,試圖重新奪回宗教意義重大且具有地理優勢的中東地區,恢復原來的香料貿易通道。在伊斯蘭教的持續消耗下,奧斯曼帝國最終用強大的攻勢于1453年攻占了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自此,歐亞之間的通商渠道徹底被穆斯林壟斷,歐洲香料的價格不斷再創新高。
八、胡椒貿易開啟航海新通道
對胡椒高昂價格的不堪重負的歐洲人,帶著對胡椒的渴望終于下定決心從海上開辟一條新的航路,打破穆斯林世界對胡椒貿易的壟斷。
1497年7月8日,在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五世之子若昂二世的支持下,以“尋找基督徒和香料”為名義,達·伽馬率領船隊從葡萄牙里斯本出發,繞過非洲好望角,歷時近1年,于1498年5月20日,抵達了傳說中的印度西南沿海的“香料之城”卡利卡特。當地人對葡萄牙的船只來到并不感到意外,因為發達的香料貿易讓他們見識過太多龐大的商船。當達伽馬提出以隨船帶來的橄欖油、臉盆以及珊瑚珠等葡萄牙珍寶換取香料的時候,遭到了當地香料商人的拒絕。盡管如此,達·伽馬還是說服國王,帶回足夠多的胡椒、肉桂等其它香料。然而,當地首領也說得很明白,葡萄牙人下次必須帶有價值的東西來,在其致葡萄牙國王的信中說到:“我方需要來自貴國的金銀、珊瑚和鮮紅布料”。最后,達·伽馬促成的規模化海運和貿易,大大降低了香料、絲綢和瓷器的價格,威尼斯人手中的胡椒支配權自此被葡萄牙人所取代。
九、胡椒的奇聞軼事
1、馬可波羅游記里的“胡椒貿易”。
馬可波羅,意大利著名旅行家。 1271年,他跟隨父親從意大利的威尼斯啟程,途徑地中海沿岸的阿迦城、亞美尼亞,穿越兩河流域,橫跨波斯全境,翻越帕米爾高原,進入疏勒、沙州,沿著這條古老的陸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
馬可波羅詫異于這個東方國度的繁華似錦,這里散發著天堂的氣息,這里有歐洲人夢寐以求的大量胡椒。面對國人大量消耗胡椒,他曾在其游記中寫道:杭州每天消費的胡椒達“每天為二百三十磅的四十四擔之多”。在“刺桐城”泉州,這個元代最大的港口,其胡椒輸入量令馬可波羅驚訝,如果有一艘要出售給基督教諸國而裝載著胡椒的船只進入亞歷山大港口的話,那么將有相當于百倍的船來到泉州。
面對琳瑯滿目的胡椒,馬可波羅可能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威尼斯,溝通中西香料之道的中間商,與中國的胡椒盛景相比,可能還是遜色太多。所以,在游記中,他寫道,“中國的海里有7448個島嶼,在這些島上,沒有一棵樹不散發出濃烈怡人的香味,沒有一棵樹沒有用處。這些樹幾乎都是沉香木,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珍貴的香料。除了黑胡椒,島上還盛產一種白胡椒,像雪一樣白。在這些島上,發現的黃金和稀奇之物,實在是妙不可言。”
2、胡椒的“宗教外衣”
在每種宗教文化中都會伴有不同的香,各種宗教建筑之中也會有熏香繚繞。在希臘-羅馬宗教信仰中有一條即為神是有仙香之氣的,從某種意義上講,神就是香氣。在香料之前,芳香之氣是神酒和神的食物在俗世中或者超越俗世的類比物。
到了早期基督時代,基督徒們對于香料的感情變得較為復雜,如上所述,基督伴著香料入葬。中世紀時,香料逐漸不僅僅在于炫耀和形式的象征,而是代表了一種內在的美德,成為了介于今生與來世、天堂與凡世的東西。
因此,胡椒、沒藥、乳香等香料也成了基督徒所狂熱追求的對象,歐洲人對東方香料的渴望也促使了大批的航海家冒著生命危險揚帆遠航,從葡萄牙順歐亞大陸西海岸南下,到達了印度的卡利卡特海港。當達伽馬的船隊到達時,有人詢問他們此行的目的,船員回答:“基督信徒和香料。”歐洲人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得到的香料在他們眼里已經有和他們的信仰一樣的地位,當然也是他們的財富象征。
3、中世紀的“黑色黃金”
中世紀的歐洲,胡椒到底有多值錢?對于中世紀的歐洲人來講,胡椒的價值可不是“真金白銀”能比的,法國人形容一件東西價值連城的方式是“貴如胡椒”,奸商們售賣胡椒時更是會在里面兌銀屑濫竽充數。因而胡椒這些香料的價值堪比等重量的黃金,胡椒被稱為“黑色黃金”。只要有一袋胡椒帶在身上,你就會大受歡迎。每次付賬的時候掏出一二粒胡椒——簡直是太有面子了,因為一粒胡椒等值于一枚金幣。
由于胡椒是財富的象征,有幸吃到胡椒的都是貴族,因而他們的習俗總是社會流行趨勢的風向標,所以當貴族們往菜里加胡椒時,下層的人們便認為那是非常貴族的高雅的吃法,于是不約而同往菜里加胡椒。加胡椒的人越多,加的胡椒越多, 胡椒就越貴,越貴就越有人去吃,越吃就越貴……如此循環之下,胡椒就成了天價了。
4、壞血病與胡椒貿易
自尋找胡椒的大航海時代開始,壞血病就無時無刻的威脅著船員的安全。達伽馬首次從印度港口滿載胡椒返航時,大部分船員逐漸患上了一種壞血癥,此病會使皮膚上出現丑陋的紫斑,導致手腳疼痛腫脹,并使牙齦腫大到無法進食。最終壞血癥奪走了達伽馬三分之二船員的性命。因為航行路途充滿危險,達伽馬此行活著回來的人,均獲得了豐厚的報酬。
壞血癥直至19世紀中葉后多年,仍是造成水手死亡的一大主因。直到20世紀初,才由阿克塞爾·霍爾斯特及特奧多爾·弗勒利克證明,其病因是由于船上少有儲存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一般靠腌制肉類果腹,導致船員攝取的營養中缺乏抗壞血酸,即維生素C。
5、地理大發現與胡椒貿易
15世紀印度到歐洲的貿易航線被威尼斯商人控制,因此胡椒的運輸就受到了影響,本來價格就很高的胡椒,更是被哄抬成了天價,連一般的貴族家庭都快吃不起了。為了打破威尼斯商人對胡椒的壟斷,新航路的開辟迫在眉睫。
1492年8月3日,意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哥倫布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出發尋找印度帶回胡椒。由于哥倫布相信地球是圓的,于是他準備橫渡大西洋,繞地球往西到達印度。同年11月12日,到達了巴哈馬群島的圣薩爾瓦多島(華特林島),之后又到了古巴島和海地島,并于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羅斯港。此后哥倫布又三次西航,陸續抵達西印度群島、中美洲和南美大陸的一些地區,起初,哥倫布以為自己到達的就是印度因而將美洲土著人稱作印第安人。這就是人們所稱的“新大陸的發現”。
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羅繆·迪亞士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為探尋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貴族瓦斯哥·達伽馬奉葡萄牙國王之命從里斯本出發,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北上,之后由阿拉伯水手馬季得領航橫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庫特。這是第一次繞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被稱之為“新航路的發現”。1499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率領滿載香料的船隊從印度返回葡萄牙的里斯本,此行所獲純利潤竟達航行費用的60倍。1519年9月20日,葡葡牙航海家斐南多·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橫渡大西洋,后進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死于此地。其后,麥哲倫的同伴繼續航行,于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6、胡椒貿易中的卡利卡特港
卡利卡特港,又稱科澤科德港,在中國古籍中稱為古里。明朝時是西洋大國,位于印度半島的西南端,西臨大海。這個港口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貿易中心,出口的主要貨物為胡椒和生姜,人稱“香料之都”。而且還因中國明代的鄭和與葡萄牙的瓦斯科·達伽馬兩位東西方航海家共同的登陸地點及去世地點而著名。
鄭和的七次下西洋中,除了第一次是前往現印尼的爪哇島以外,其余六次均是登陸卡利卡特,并由此前往紅海,波斯灣等地。最后一次下西洋到訪古里時,鄭和就病逝在那里。
鄭和首次下西洋于永樂三年1405年冬到達卡利卡特。鄭和的船隊帶來了中國的瓷器和絲綢,而卡利卡特的國王則遣人與鄭和船隊面對面議價,平等交易,擊掌定價,書寫兩份合約,各收一份,此后無論貨物價格升降,雙方都信守合同無悔。古里國以六成金幣“法南”或銀幣“答兒”支付貨款。隨后古里國的富商帶來寶石、珍珠、珊瑚等貨物來議價,為期一到三個月。鄭和的船隊還把古里作為補充淡水和食物以及向西進入阿拉伯海和非洲海岸的基地。永樂五年(1407年),鄭和第二次下西洋到達古里后,國王接受了中國皇帝明成祖朱棣詔封古里王的敕書和誥命銀印。鄭和還在古里立石碑亭紀念:“其國去中國十萬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風,刻石于茲,永示萬世”。
當達伽馬于1498年到達卡利卡特時,當地人還記得90多年前登陸上岸的另一批水手的故事。他們告訴達伽馬,那些水手“留長發,但是未蓄胡,只在嘴邊留髭。他們上岸時身穿鐵甲,頭戴頭盔及面甲,手持某種連著矛的武器(劍)。他們每兩年回來一次,每次有20到25艘船”。他們口中的水手是鄭和的艦隊水手,相隔90多年的兩批造訪者就在卡利卡特“相遇”了。
達伽馬率領由4艘船,約170名水手組成的船隊由里斯本出發探索繞過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線。與之相比鄭和率領的船隊規模比其大得多,據《明史》記載,鄭和奉永樂皇帝之命,率領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 余人,其中大型寶船62艘,最大者長44丈,寬18丈,設有九桅十二帆,最遠航線達6000海里以上,繪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圖。鄭和船隊,規模之宏大,人數之眾多,組織之嚴密,是15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船隊。
來源: 熱科-熱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