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類藥物在降脂穩斑領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臨床上常用的他汀類藥物有 7 種(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匹伐他汀),由于每種他汀類藥物的化學結構不同,其理化性質及臨床應用各有特點[1-2]。

1.降脂強度

不同種類與劑量的他汀類藥物降膽固醇幅度有一定差別,但任何一種他汀類藥物劑量倍增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進一步降低幅度僅約 6%,即所謂“他汀類藥物療效 6% 效應”。

表 1 他汀類藥物降膽固醇強度

2.半衰期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大約 1~4 h。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在 10 h 以上[4]。

3.親水/親脂性

一般親脂性高的他汀容易進入肝臟(發揮作用)、肌肉細胞和血腦屏障,可能對中樞系統和肌肉有影響;親水性高的他汀,溶解性好,不易進入肌肉細胞和血腦屏障,只在肝臟中發揮作用,對中樞系統和肌肉的影響相對較小[5]。

? 親脂性: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匹伐他汀

? 親水性: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

? 兩親性(水脂雙溶性):阿托伐他汀

親脂性順序依次為:普伐他汀 < 瑞舒伐他汀 < 阿托伐他汀 < 氟伐他汀 < 匹伐他汀 < 洛伐他汀 < 辛伐他汀

4.藥物代謝

? 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主要通過 CYP3A4 通路代謝

? 氟伐他汀:主要通過 CYP2C9 通路代謝

? 瑞舒伐他汀:約 10% 通過 CYP2C9 通路代謝

? 匹伐他汀:僅有極少通過 CYP2C9 代謝(說明書描述為幾乎不被 CYP 代謝)

? 普伐他汀:不通過 CYP 代謝

因此,普伐他汀、匹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與其他需要經過CYP代謝的藥物的相互作用較少。

5.服藥時間

服藥時間主要與兩個因素相關:藥物的半衰期和食物的影響。

? 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半衰期較長,每天固定的任意時間服用;

? 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匹伐他汀:半衰期較短,臨睡前服用;

? 洛伐他汀:食物促進吸收,晚餐時服用

6.不良反應

中國人群總體他汀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46%,按發生率排序依次為胃腸道癥狀(3.942%)>肝臟癥狀(1.295%)>肌肉癥狀(1.173%)>神經癥狀(0.653%),此外還有新發糖尿病等不良反應[6],其中肌痛的不良反應可通過基因檢測進行預判。

? 肝功能異常

肝功能異常主要表現為轉氨酶升高,發生率約 0.5%~3.0%,呈劑量依賴性。有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是臨床上常用且肝損傷發生較多的他汀類藥物之一,發生時間主要在服藥的 3 個月內,多發生于男性、中老年、合并基礎疾病的患者,多為輕度肝損傷且預后較好[7]。

? 肌肉不良反應

他汀類藥物相關肌肉并發癥包括肌痛、肌炎、肌病以及橫紋肌溶解,發生率 1%~5%(RCT研究結果)或 5%~10%(觀察性研究結果),橫紋肌溶解罕見。

單用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治療時,橫紋肌溶解癥發生率高于單用普伐他汀或氟伐他汀,橫紋肌溶解癥是他汀類藥物罕見的嚴重不良反應[8],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可能與藥物代謝受到抑制,從而導致血藥濃度升高抑制輔酶 Q10 的生物合成有關。

? 對血糖的影響

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有增加新發糖尿病的風險,屬他汀類效應。使用高強度他汀類藥物時,新發糖尿病發生率高于常規劑量他汀類藥物(12% 比 9%)。

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在血糖正常者和 2 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類似的血糖控制不良的影響。
匹伐他汀、普伐他汀:對血糖調節具有中性作用,匹伐他汀甚至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他汀對心血管疾病的保護作用大于新發糖尿病風險,無論是糖尿病高危人群還是糖尿病患者,有他汀類藥物治療適應證者都應堅持服用。

? 其他不良反應

他汀類其他不良反應還包括頭痛、失眠、抑郁以及消化不良、腹瀉、腹痛、惡心等消化道癥狀。

7.特殊患者選藥

? 糖尿病患者,優選匹伐他汀和普伐他汀;

? 腎功能異常患者,首選阿托伐他汀,禁用氟伐他汀;腎功能異常患者使用他汀類藥物時,應適當減少劑量;

? 肝功能異常患者,首選普伐他汀、匹伐他汀,當轉氨酶升高大于正常值上限 3 倍以上時,應減少劑量或停藥;

? 與多種心血管藥物聯合用藥時,優選普伐他汀、匹伐他汀與瑞舒伐他汀[9]。

參考文獻:

1. 中國血脂管理指南修訂聯合專家委員會. 中國血脂管理指南(2023 年).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23,51(03):221-255. DOI:10.3760/cma.j.cn112148-20230119-00038

2. 血脂異常老年人使用他汀類藥物中國專家共識(2015 年),《中華內科雜志》,2015:467-4773.

3. 鄧建偉,郭棟,周宏灝. 他汀類降血脂藥物的藥代動力學研究進展 [J]. 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 2007, (08): 850-860.

4.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脂代謝學組. 中國 2 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異常防治專家共識 (2017 年修訂版)[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7,33(11):925-936.

5. 李丹丹,陶濤. 他汀類藥物化學結構和理化性質對其藥效及藥動學特性的影響 [J]. 中國醫藥工業雜志, 2012, 43 (06): 497-502.

6. 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心血管代謝醫學專業委員會. 他汀不耐受的臨床診斷與處理中國專家共識[J]. 中國循環雜志,2024,39(2):105-114.

7. 江林雙,陳茂偉. 阿托伐他汀藥物性肝損傷的臨床特征分析 [J/OL]. 中國全科醫學, 1-5[2024-03-28].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222.r.20231201.1006.002.html.

8. Caso G,Kelly P,McNurlan MA,et al. Effect of coenzyme q10 on myopathic symptom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statins[J]. Am J Cardiol,2007,99(10) :1409.

9. 韓家豪,劉添甜,高燕. 他汀類藥物相關肌病及其機制研究 [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8, 20 (11): 1221-1223.

來源: 北京朝陽醫院藥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