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坎諾單孢菌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引起的甜瓜倒秧病,又被稱作黑點根腐病、突然枯萎、根腐和敗藤,該病害1970年由Troutman 和 Matejka 首次發現于美國亞利桑那州,1974年Pollack 和 Uecker 將病原命名為坎諾單孢菌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 Pollack & Uecker。此后,由坎諾單孢菌引起的黑點根腐病在世界各地的甜瓜、西瓜種植區陸續發生,以色列、突尼斯、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利比亞、墨西哥、美國、西班牙、日本、沙特阿拉伯、中國臺灣、洪都拉斯、危地馬拉、巴西、埃及、意大利、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相繼報道了該病害的發生。2005年~2018年,我國甘肅中部和河西走廊的沙田和地膜甜瓜,及浙江省的溫室甜瓜也陸續報道發生了由坎諾單孢菌引起的甜瓜倒秧。
甜瓜倒秧病常發生在炎熱的、半干旱甜瓜種植區,尤其是鹽堿性地塊中。病害造成的損失率約為10%~25%,個別田塊可達100% 。病害甜瓜植株在收獲前10~20 d突然凋萎,病株的根部可見褐色壞疽斑或褐腐根,特別是主、側根連接部位的褐腐,有時可見生于病根上的凸起的黑色子囊殼。
坎諾單孢菌引起甜瓜倒秧的田間癥狀
病株根部癥狀,紅色箭頭所指顯示主、側根連接部位的褐腐
坎諾單孢菌被認為是土壤中固有的土著菌,瓜類作物,特別是易感病甜瓜的連續種植使得病菌種群數量得以快速增加,引起嚴重病害。從種植不同作物和未墾植的荒地采集的土壤樣本中都可檢出坎諾單孢菌的子囊孢子,種植洋香瓜的土壤樣本中子囊孢子平均密度明顯高于其他樣本。每克土壤含有2個子囊孢子便有可能給甜瓜生產造成威脅??仓Z單孢菌對高溫的耐受力強,菌絲適宜生長溫度為30 ℃,45 ℃培養3天仍能存活。1995年 Lovic 等、2008年 Pico 等設計和改進的特異性引物對“Forward:5'-CTT ACC TAT GTTGCC TCG GCG-3';Reverse:5'-AAG AGT TTA GAT GGT CCA CCG G-3'”能在坎諾單孢菌的純培養物和被坎諾單孢菌侵染的病根的DNA模板中擴增出112 bp的特異性條帶,可大大縮短病菌鑒定及田間病害檢測所需要的時間。
坎諾單孢菌的子囊殼、子囊及子囊孢子
病害綜合防治技術:
抗病品種:不同甜瓜品種對坎諾單孢菌的抗性存在較大差異。2005年在蘭州調查發現,同一田塊中,“臺農二號”的病株率達50%,“玉金香”的病株率僅為8%。
輪作倒茬:與非瓜類作物進行輪作倒茬(但不包括棉花和洋蔥,Martyn 1996年報道,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甜瓜與棉花和洋蔥輪作并不能降低病菌種群數量),避免病菌種群數量快速增加。
嫁接:以南瓜(Cucurbita maxima,品種Brava)為嫁接砧木,發病率可比未嫁接的對照降低35% ~ 100%。
誘導抗性:意大利的Aleandri 等2010年報道,利用茉莉酸甲酯(MeJA)誘導甜瓜對坎諾單孢菌根腐和倒秧的抗性(浸泡種子和葉面施用),可降低病害的嚴重度。
生物防治:突尼斯的Rhouma 等2018年報道,綠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對坎諾單孢菌菌絲生長的抑制率超過90%;盆栽試驗中,可明顯降低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具有病害防治的潛能。
化學防治:棉?。?0Kg/667 m2)+ 高溫悶棚,可有效地降低發病率。以色列的Pivonia 等2006~2008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嘧菌酯(azoxystrobin)和咪鮮胺(prochloraz)對坎諾單孢菌引起的甜瓜倒秧顯示出較好的田間防效,可在甜瓜開花前用250 g/L嘧菌酯懸浮劑 100 ml /667 m2 或45%咪鮮胺水乳劑100 g/667 m2 灌根 2 次,每次每株灌藥液200 ml ~250 ml(根據每 667 m2定植的甜瓜株數計算出藥劑的稀釋倍數),2次灌藥間隔10天左右。
作者:何蘇琴、馬忠明(甘肅省農業科學院)
來源: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