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五一”黃金周”,旅游熱預計又會“熱辣滾燙”。出發前,人們忙著做好吃好玩的攻略,**但可別忘了做做科學旅游這門必修課。**出行應該其樂融融,千萬不要因各種干擾折騰而蒙上陰影,帶來煩惱。
從過往案例和當下情勢看,講求旅游科學,要特別強化”三個注重”。
一、注重氣象、天氣、氣候變化,應對準備要充分。
首先,要總體把握氣象,天氣,氣候三大不同概念,有利于科學安排整個旅游行程計劃。
氣象是天空里一切大氣的物理現象,如風、云、雨、雪、霜、露、虹、雷電等。天氣則是一個較短時段的大氣現象和過程。而氣候是緯度、地形、海撥高度、大氣環流等相互作用的氣象狀態的總和,地球上的氣候類型有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等12種。
在我國,古人經長期觀測,總結了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24節氣),三氣為一節(立春、春分等八節)。明確了這三大概念,就能做好出行計劃,較穩妥看待3~5天乃至更多天數里復雜氣候,有備無患,從容應對。
其次,要掌握旅游目的地的天氣、氣候條件,方能趨利避害。
要特別注意避開強對流天氣、雷暴、沙塵天等惡劣天氣。尤其是自駕游、露營、探險游等愛好者,更要注意提前關注當地氣象的黃色預警。自駕游還要事先察看相關地理條件,提前做好防范雷暴帶來的局部山體滑坡、泥石流等風險的預案。
再次,關注異常氣候,增強預防因復雜氣候導致人體發病的能力。
《黃帝內經》根據四季氣象規律,詳盡論述了氣象與防病治病的關系,創造了氣象醫學?!帮L、寒、暑、濕、燥、火”六氣,“太過”或“不及”就成為“六邪”,是誘發人體疾病的因素。所以,旅游在外要特別關注氣候異常、衣著得當,飲食起居也要與當地氣候條件相協調,把發病風險降到最低。
二、注重維護自身生物鐘穩定,保持生命節律正常化。
**第一,要掌握生物鐘基礎知識。**生物鐘是生物體一種內在的時間機制。與此密切相關的,是地球自轉(白天黑夜)和公轉(四季不同氣候)。構成生物鐘有三大板塊即外部時鐘(太陽:調節晝夜節奏)、內部時鐘(基因:控制生命節律)、行為時鐘(人體作息習慣)。了解這個基礎知識,就能理解生物鐘與自然界的關聯性和生命法則。
**第二,要明白人體生物鐘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科學實驗表明,把一個生物鐘既定的健康人,轉移到不見天日的地下室生活,雖不給任何時間工具,而詢問被實驗者所處時間,其回答競然相差無幾。
**第三,更為重要的是,生物鐘不僅掌控內在時間,而且還由此調控人體體溫,荷爾蒙分泌等生命活動,以致影響內臟功能發揮。**循證醫學表明:晚上22時,人體呼吸,心跳減慢,體溫和激素分泌水平下降,大部分生理功能趨于低谷。23時,大部分細胞修復開始。凌晨4點,人體器官節奏放慢,基礎代謝最低,此時體溫低、血流慢,腦梗、猝死等突發病多見。
鑒此,旅游途中,要盡量科學安排休息與活動,按照自身生物鐘努力保持正常飲食起居,避免生物鐘打亂,防止意外發生。特別是在時區不同,有時差反應的情況下,或者是乘坐高鐵、航班等原因不得已而改變生物鐘,則應以補眠、打盹等方式恢復體力,以維護和修復好生命節律,防止因疲憊不堪而免疫力下降。
**第四,把握生物鐘調節特征,適時補充必要的蛋白質。**對生物鐘調節起關鍵作用的,有CLOCk和BMALL1兩個蛋白質,他們與多個基因相互作用,發生調節。其機理是:當眼睛接收光線,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馬上就傳遞信號給大腦,進而激活CLOCk和BMALL1蛋白質的表達,并與基因交互作用,調節生物體的生命節律。所以,踏上旅途,適當食用牛肉、雞蛋、牛奶等優質蛋白是非常必要的。
三、注重謹防意外傷害、食物中毒和植物過敏。
旅游,往往置身于一個生疏的環境,接觸新奇事物,滿足新鮮感和好奇心,但是謹防意外是旅游場景題中之義。
一是謹防海魚刺傷、劃傷導致海洋創傷弧菌感染風險。
這類案例屢有發生。比如有人拎起一條漂亮的海魚拍照,不小心被魚刺劃傷而感染海洋創傷弧菌。
海洋創傷弧菌是常見的、廣泛存在于海鮮中的細菌,在我國東海、南海和臺灣海峽的魚類、貝類及螃蟹中都有攜帶。感染了海洋創傷孤菌,就會紅腫、發熱、疼痛,并且病情惡化迅速,嚴重者會有抽搐、痙攣,24~48小時就會發生感染性休克,進而多臟器衰竭,致死率高達75%,即使治療及時,還有截肢風險。因此,一旦有海魚刺傷,不可輕視,應抓緊就醫,迅速處置。
二是謹防食物中毒。
食用海鮮如果出現上吐下瀉情況,不要簡單地認為是胃腸道不適應導致的腹瀉,而要注意觀察和區別,要特別防范雪卡毒素中毒。
這類毒素存在于珊瑚魚、紅鯛魚等多種深海海鮮上。雪卡毒素比河豚毒素強許多倍甚至100倍,是一種脂溶性神經毒素,是已知的對哺乳動物毒性最強的毒素之一。該毒素主要分布在魚頭和魚內臟,高溫加熱和冷凍,還有胃酸都難以解除其毒性。雪卡毒素中毒的表現為惡心、嘔吐,還有特征性的如視物模糊、知覺麻痹或運動麻痹等。治療上基本無特效藥,主要靠催吐、洗胃、導瀉、補液以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
三是謹防動物咬傷和植物過敏。
今年清明哈爾濱就發生游客被網紅雪狐咬傷旳事件,以往還有山坡農家樂主人沒沒有拴好所伺養的藏獒的鏈子,導致游客被咬傷的多個案例。此外,游客被野狗咬傷的事端也多有發生。因此,旅游途中,要格外注意身邊動物活動,不要隨性逗玩。一旦被咬,就要盡快清洗傷口,同時抓緊按照“211”模式打疫苗,預防狂犬病病毒感染,還要密切關注身體反應,必要時快速就醫,千萬不能僥幸心理。
在山地行走,還要注意某些植物過敏,發生蕁麻疹等,少數人還會出現胃腸道過敏癥狀,或胸悶,呼吸困難等等。過敏性體質人員進入山林,應及早服用抗過敏藥物。
來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