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高情商的人是什么樣子的?
“會說話、能來事、朋友多、夠圓滑”在人際交往的紛繁世界中,我們常常把這些人視作高情商的典范。他們的存在似乎總能給周圍帶來一股舒適的氣流,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被其吸引,愿意進一步深交。
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表象往往只是冰山一角,一個人的外在表現與內在情感并非總是一致。因此,我們不能僅憑外在的圓滑和機智來評判一個人的情商高低。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情商呢?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別把“討好型”人格
誤認為高情商
社會上常有一種誤解,認為高情商就是讓他人身心舒暢。然而,這種理解并不全面。那些讓人相處舒適的人,并不一定就是高情商,他們可能只是出于討好型人格,過于在意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真實和立場。
“情商”這一詞匯,在日常交流中常被提及,它實際上是對心理學領域中的“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這一概念的通俗表達。情緒智力,作為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個體在處理情緒信息、理解情緒以及運用情緒促進思維和行為的能力。它涵蓋了自我意識、情緒管理、自我激勵、社交意識以及關系管理等多個方面。
討好型人格,則是一種過度迎合他人、忽視自我需求的心理特征。他們往往過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害怕被拒絕或不被喜歡,因此會過度迎合他人,以換取他人的認可和贊賞。
1.看似異曲同工
在表面上,“高情商”與“討好型”在人際交往中確實展現出一些相似的特點:
關注他人感受:無論是高情緒智力者還是討好型人格,他們都會關注他人的情緒和需求,試圖營造和諧的氣氛。
尋求和諧關系:兩者都傾向于避免沖突,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穩定。
2.實際大相徑庭
然而,深入剖析后,我們會發現兩者在動機、認知和行為后果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動機與目的:高情緒智力者的動機是基于對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他們通過有效的情緒管理來建立深厚的人際關系。而討好型人格的行為則更多地源于內心的恐懼和不安,他們過度迎合他人是為了換取短暫的認可和安全感。
認知與需求:高情緒智力者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和他人之間的情感界限,他們在滿足他人需求的同時,也能夠維護自己的情感和利益。相反,討好型人格往往忽視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他們過于關注他人的期望,以至于常常犧牲自己的利益來迎合他人。
表現與后果:高情緒智力者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表現得更為自然和真誠,他們能夠根據情境靈活調整自己的行為。而討好型人格的行為則顯得過于僵硬和刻板,他們可能會因為過度迎合他人而失去自我,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內心的疲憊和不滿。
由此可見,高情緒智力是一種健康、積極的人際交往方式,它基于對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同時也關注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而討好型人格則是一種不健康的、消極的交往方式,它源于內心的恐懼和不安,容易導致自我迷失和內心疲憊。
那些表面“高情商”
實則“討好型”的行為
許多行為雖然短期內可能贏得他人的好感或歡笑,但從長遠來看,這些行為并不利于個人建立健康、平等的人際關系。它們往往建立在犧牲自我或迎合他人的基礎上,缺乏真實的自我表達和尊重:
1.習慣扮演小丑角色
為了逗樂他人,時常在社交場合中扮演小丑的角色,不惜用自嘲或搞笑的方式吸引人們的注意,用夸張的表情和幽默的言辭引發一陣歡笑。但在這背后,隱藏了真實的自我,犧牲了個人的尊嚴和感受,辛酸和委屈卻鮮為人知。
2.過分迎合他人興趣
在與朋友、同事聊天時,常常過分迎合他人的興趣。無論對方談及何種話題,總是順著聊、接話茬,即使自己對這些話題毫無興趣。總是犧牲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只為維持對話的順利進行,希望以此贏得朋友的歡心和認可。然而,這樣的迎合往往會讓人感到疲憊,也失去了與朋友深入交流的機會。
3.過分恭維取悅他人
在同事的項目展示會上,總是不吝贊美之詞,過分恭維他人的作品。無論是設計思路還是實施細節,你都夸張地稱贊,仿佛每一個部分都堪稱完美。
然而,你心知肚明,其中有些部分其實并不出色,甚至存在明顯的瑕疵。但你仍然選擇這樣做,只為了博取同事的歡心,希望借此在團隊中樹立一個友善的形象。
“高情商”的真正內涵是
邊界和諧與平衡
“情緒智力”這一概念的提出者 Mayer 和 Salovey 指出,情緒智力是一種處理有關個人和他人情感信息的能力。換句話說,情緒智力既關乎自我,也涉及他人,既是對自我情緒的深入洞察,也是對他人情感的敏銳感知。
這種能力的發展,是一個逐步遞進、全方位提升的過程,它涵蓋了對情感的認知、理解、運用以及管理等多個層面。
因此,真正具備高情緒智力的人,并非只是擅長察覺、共情并安撫他人的情緒,他們同樣能夠深刻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感,并有效地表達自我。
他們不會通過犧牲自我、壓抑真實感受或委屈自己,來換取他人的愉悅與滿足。相反,他們會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情緒智力,在人際交往中營造出和諧融洽的氛圍:
① 有效溝通:高情緒智力的展現,首先體現在有效溝通上。他們擅長通過言語和非言語的方式傳遞情感,能夠準確捕捉對方的需求和感受,同時以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情緒。這種溝通方式有效避免了誤解和沖突,讓雙方在交流中都能得到滿足。
② 情感共鳴:情感共鳴也是高情緒智力者的顯著特點。他們具有出色的共情能力,能夠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感受,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這種共鳴使他們能夠給予他人更加貼心和有效的支持。
③ 情緒管理:情緒管理同樣是高情緒智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擅長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輕易被負面情緒所左右。面對挑戰和困難時,他們能夠保持冷靜和理智,通過積極的情緒調節來化解沖突和緊張。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在追求和諧人際關系的同時,高情緒智力者也注重維護個人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邊界。他們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情感需求和界限,既不會過度投入也不會過于疏離。
這種對邊界的把握,既保護了自己的情感空間,又尊重了他人的感受,實現了自我與他人的平衡與滿足。因此,高情緒智力者會在以下方面努力:
① 自我認知:高情緒智力者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有清晰的認識,他們不會因為過度迎合他人而忽略自己的感受。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需求來做出決策,確保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
② 自我成長:他們不斷學習和成長,提升自己的情緒智力水平。通過閱讀、培訓和反思等方式,他們不斷完善自己的溝通技巧、共情能力和情緒管理策略,以更好地應對各種人際挑戰。
③ 自我關愛:高情緒智力者懂得關愛自己,他們會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的情緒調節和有效的壓力管理來維護自己的身心健康。這種自我關愛不僅有助于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也使他們更加有能力去關愛他人。
通過設定明確的情感邊界,我們能夠保護自己的同時尊重他人;通過實現情緒的平衡調節,我們能夠保持內心的穩定并有效應對各種社交挑戰。因此,提升情緒智力不僅意味著學會管理情緒,更意味著在人際交往中找到自我與他人之間的最佳平衡點,實現真正的和諧與共贏。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總而言之,高情緒智力不是簡單地迎合他人,而是要在理解他人的基礎上,實現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它要求我們在處理情感和信息時,既要敏銳地察覺他人的需求,又要堅守自己的原則和立場;既要善于表達自我,又要尊重他人的感受。
其實,高情緒智力并不局限在“說什么”和“怎么說”上,更多的是要看“做什么”和“怎么做”。
外向愛社交的人,不一定就情緒智力高,內向喜獨處的人,不一定就情緒智力低;幽默風趣的人雖然能以風趣的方式調節氣氛,但情緒智力并非僅僅體現在這一點上,因此他們的情緒智力并不一定就出類拔萃。而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可能更擅長在內心進行深度的情緒反思和處理,他們的情緒智力很可能是深藏不露。情緒智力的高低,更多體現的,是自我、關系、生活的平衡與整合。
參考文獻
[1]傅小蘭.情緒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2]卡爾.積極心理學:有關幸福和人類優勢的科學:第2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3]丹尼爾·戈爾曼.情商: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 | Semantic Scholar
[5]容琰, 隋楊, 楊百寅. (2015). 領導情緒智力對團隊績效和員工態度的影響——公平氛圍和權力距離的作用. 心理學報, 47(9), 1152–1161.
[6]Salovey, P., & Mayer, J. D. (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 185–211.
[7]孫建群, 田曉明, 李銳. (2019). 情緒智力的負面效應及機制. 心理科學進展, 27(8), 1451–1459.
[8]余瓊, 袁登華. (2008). 員工及其管理者的情緒智力對員工工作績效的影響. 心理學報, 40(1), 74–83.
作者|蘇靜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審核丨張昕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
來源: 科普中國新媒體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