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先生對宋代的歷史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談及對于宋代的印象,除了它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充滿哲思的人文精神,我們更沉醉于它的時代美學。從詩詞歌賦中品味宋代的文化之美,從文化遺存中感悟歷史之美,從四大雅事中體驗生活之美,是現今我們品讀宋代美學的基本方式。
宋瓷主流美學意象
宋代的陶瓷生產在中國歷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也是宋代美學的重要物質表現。五大名窯及眾多民窯不同工藝與風格的作品引發了社會范圍內關于造物審美的廣泛討論,也逐漸形成了宋代獨特的時代美學特征。如果說唐代的造物美學主張錯彩鏤金的恣意豪邁,那么宋代則是尊崇自然無為的出水芙蓉。宋代瓷器摒除了以往乖張的造型與浮夸無用的裝飾,注重器型設計的嚴謹理性與簡約精致,并與理學思想相觀照,強調器物的功能性。在器型約束下的釉色實驗是宋人且琢磨的工藝錘煉、溫潤優雅的審美情趣的集中表達。
“雨過天晴云破處”“夕陽紫翠忽成嵐”“纖纖捧,香泉濺乳,金縷鷓鴣斑”等詩詞都是宋瓷在“空靈淡雅”整體美學基調下的不同視覺呈現。審美觀念在一定的空間和場域內具有一致性,因此這種平易典雅、清淡樸質的審美主張奠定了宋代造物美學的基本底色,當然也成為現下我們之于宋代美學的基本印象。
重塑宋代美學系統
宋代的美學體系不是單一的,除了清雅含蓄的基礎格調之外,宋代的造物也呈現出超脫視覺審美層面的科學之美。彼時四川邛窯燒制了一種瓷質省油燈,名曰夾燈盞,后在湖南、天津等地均有出土。
關于省油燈的造型結構,陸游在《老學庵筆記》曾有這么一段記載:“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燈盞》詩。今漢嘉有之,蓋夾燈盞也。一端作小竅,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尋常盞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獨不然,其省油幾半。”與先前的燈體結構略有不同,省油燈在燈盤底部設計了夾層,通過在夾層中注入冷水的方式,能夠在油燈使用時有效降低燈體的溫度,從而減少燃油的損耗與揮發。制作材料方面沒有選擇常用的銅鐵等金屬,而是采用了造價相對低廉、導熱速度略慢的陶瓷,一則節省了燈油的燃燒成本,二則降低了燈具的生產成本,充分體現了工匠的嫻熟技藝和精巧構思。
英國著名科技史學者李約瑟肯定了這種省油瓷燈的科學價值,認為它“預示了蒸餾冷凝水和蒸汽循環系統的現代技術誕生”。從視覺審美上來看,省油燈采用了宋代常見的乳濁青釉,滋潤溫厚,實用低調,沒有過多注重釉色的輕盈與色彩表現,倒也十分符合它常年出現在文人案頭的身份特征。省油燈深受宋代文人喜愛,經常被用作禮物贈與讀書人。邵博任漢嘉知州時,曾數次購買省油燈送給朝中的士大夫,可見這種瓷燈頗為流行。
誠然,省油燈只是宋代諸多偉大科學發明中一束微弱的星光,然而作為中國古代科技發展黃金時期的宋代,卻鮮少提及造物中的科學之美,也沒有在審美層面建立關于科學美的積極倡導,這的確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我們一般通過物質形象層面來審視形式美,也會借助精神與思想來探討觀念美。在審美過程中,感性成為探究美與美學的重要切入方式;而科學作為一種理性成果,無法在短時間內輕易獲取,在早期沒有被列入美學的研究范疇。從宋瓷的工藝美學來看,宋人首先關注的是瓷器優雅的造型、清麗的釉色,再將其與當時的理學思想、文人價值取向結合在一起進行討論,進而塑造宋代主流的美學內容。這是一個由視覺、觸覺發展到感覺、思想,進而升華至哲學的過程,也是一個撫慰人心的享受過程。然而瓷器生產中凝結的那些相對內斂、抽象的科學性,無法快速給人帶來生理與心理上的愉悅,也就沒有受到大眾的普遍關注。
宋代造物科學之美
那么,如何理解宋代造物中的科學之美?筆者認為,科學之美是美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美有多重形態,宋代的科學美側重的是“結果美”。
我們論及的設計造物、探討美學等行為,其中心點是從人的角度出發,關注人在當下以及未來的生存發展。省油燈的設計主旨是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通過科學的結構設計節約生活成本,進而達到節省能源的目的。從整個生態系統來看,省油燈的這種“設計結果”充分考慮到了人以及與人產生關系的各種資源、環境等因素,呈現了科學之美的關懷與善意。盡管這種科學之美在很多生產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它在宋代乃至后世的美學體系中依然是纖弱的,生命力不夠強大。
這不禁讓我們想到了“李約瑟難題”: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卻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誠然這種格局的形成是各方面因素的綜合結果,但或許也可以嘗試從美學的角度尋找答案。盡管宋代產生了近世以來高度發達的科技成就,然而正由于精神審美的強大,導致科學之美以及科學工藝改造自然的能力被忽視了。那么從這個視角來看,美學自身也是一種生產力,至今也依然適用。
來源: 江蘇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