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也稱為打呼嚕,是一種常見的睡眠現象。對于打鼾,大家都覺得再正常不過了,畢竟大部分人都會打鼾,尤其是男性朋友們。比如,根據調查數據顯示,人群中打鼾比例接近50%,而且男女均存在打鼾現象,不過總體上,男性打鼾比例要顯著高于女性比例(55.9% vs 31.8%)[1]。

當然了,打鼾肯定不是什么好現象,除了會影響到他人的睡眠,對于自身來說,也可能是某些疾病或狀況的信號,比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下面來和大家聊聊。


01,什么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雖然打鼾是很司空見慣的現象,但如果是由于疲憊或者身體不適引發的偶爾打鼾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要是天天鼾聲如雷,甚至出現很多人描述的那種“忽然間呼吸停下來了”這種,就要注意了,因為這是一種明顯的醫學病癥,那就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種睡眠時候呼吸停止的睡眠障礙[2],其發病機制如下圖所示,呼吸道因為肥胖等因素變窄后導致呼吸不暢,引發了氧氣攝入下降,其典型表現就是大聲打鼾、身體抽動或手臂甩動。

這種病可不能小覷,一般人認為睡眠呼吸暫停會導致睡眠缺陷、疲勞等睡眠質量不高。那睡眠呼吸暫停有什么危害呢?


02,睡眠呼吸暫停有什么危害?


睡眠呼吸暫停有著讓人遠遠想不到更深層次危害...

1,誘發心血管疾病。由于睡眠呼吸暫停,導致體內壓力驟然失衡,于是出現胸腔負壓升高,這樣就會導致血管內皮受損,進一步誘發動脈粥樣硬化以及高血壓、冠心病,增大猝死風險[3]。

2,傷害大腦,引發卒中。大腦是十分容易受到缺氧的影響,比如急救上有黃金四分鐘的說法,就是應對心臟驟停引發的大腦缺氧問題。而睡眠呼吸暫停也會導致大腦短暫缺氧,進一步引發腦血管內膜受損。尤其是反復長時間發生的睡眠呼吸暫停,影響腦血流供應,誘發和加重腦卒中[4]。

除此以外,研究發現比如和糖尿病,窒息等都和睡眠呼吸暫停有關。

那么我們該如何發現自己存在睡眠呼吸障礙?


03,如何判斷是否存在睡眠呼吸障礙?


首先是自我的重點關注,比如從他人的反饋感知是否具有此類障礙。同住一個屋里,可以通過室友、家人的反饋來獲知自己的睡眠情況,當然也可以試著用手機定時錄音,進行自我分析。

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對于睡眠呼吸障礙的判斷拿捏未必會十分精準,那么就不得不提另一種更加科學且準確的方式——血氧監測。血氧監測是一個間接但是非常有效的辦法。其原理在于:一旦發生呼吸暫停,就會導致缺氧,于是血液中的氧氣飽和度(Oxygen saturation)下降,所以我們只要監測血氧飽和度變化,就可以了解我們的打鼾是否構成了睡眠暫停呼吸障礙。

(血紅蛋白飽和曲線)

原理并不復雜。血液的顏色鮮艷程度是和血氧飽和度有直接關系,且呈現一定的比例關系。所以可以通過監測血液顏色來反推血氧飽和度。

目前常見的血氧飽和度檢測辦法是檢測spo2水平(Peripheral oxygen saturation),這是因為外周血更加容易檢測。我們的皮膚是半透明的,容易透光,所以可以通過簡單的設備發射光線來檢測血液,然后根據其反射的情況進行血氧飽和度的計算。由于血氧飽和度和健康密切相關,因此一直都是臨床上重點檢測的對象。


04,如何應對這種睡眠呼吸障礙呢?


我們應當如何應對這種睡眠呼吸障礙呢?[5]

減肥是首要任務。

肥胖是導致睡眠呼吸暫停最常見的因素,所以保持均衡的飲食,多運動可以最直接降低風險的辦法。

如果睡眠呼吸障礙嚴重,則應該立刻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通過機械通氣或者手術的辦法來解決了。


不管如何,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是一種常見但不可忽視的現象,如果嚴重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這是對健康的重要威脅,各位一定要對此加以重視。

[1]胡慶磊,杜翠萍,楊揚,白素娟.上海市普陀區20歲以上人群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7,17(01):49-54.

[2]Olson E J, Moore W R, Morgenthaler T I, et al. 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C]//Mayo Clinic Proceedings. Elsevier, 2003, 78(12): 1545-1552.

[3]Javaheri S. Central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in heart failure: prevalence, impact, and treatment[J]. Sleep, 1996, 19(suppl_10): S229-S231.

[4]Yaggi H K, Concato J, Kernan W N, et al.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s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 and death[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5, 353(19): 2034-2041.

[5]Salman L A, Shulman R, Cohen J B.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ertensio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J]. Current Cardiology Reports, 2020, 22(2): 6.

來源: 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