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雜糧,難免生病受傷,如果遇到需要手術解決病痛,大部分人可就全仰仗麻醉劑了,畢竟關二爺刮骨療傷的英勇不是誰都有的。小到拔牙,大到“開腸剖肚”,如今的手術都離不開術前局麻或者全麻的步驟。不過很多人一聽到麻醉的反應都是——又愛又怕!認為雖然不會疼,但麻藥打多了會變笨、傷腦子,一孕傻三年就是麻藥造成的。事實究竟是怎樣的?今天,就簡單地和大家分享一下麻醉的二三事。

1、麻醉方式有不同

相傳,東漢時期華佗發明出麻沸散,它是一種可以用于外科手術的中醫麻醉劑。而華佗也是中國第一位使用麻藥的醫生。只不過可惜的是,麻沸散的處方現在已經失傳。現代麻醉大約始于19世紀,并一直延續至今,經過不斷的嘗試與更新,最終人們找到了穩定、副作用小的麻藥。

圖源:Pixabay

如今臨床上使用的麻醉藥大致上會根據作用范圍,分為局麻藥和全麻藥。局麻藥是一類用于局部麻醉的藥物,它們通過阻斷神經信號的傳導來使特定部位的感覺喪失,但不影響患者的意識。常見的局麻藥包括利多卡因、普魯卡因等。根據手術需要,局部麻醉還有著數種不同的麻醉方式,例如拔牙這種小手術,就會直接在操作部位附近注射麻藥;而現在產科越來越常見的無痛分娩,就會使用椎管內麻醉,醫生會將局麻藥物注射到脊椎內部,以使下半身麻醉,患者保持清醒。除了這些之外,還有神經阻滯(只麻醉手臂等部位)等多種方式,醫生們會根據手術類型、患者健康狀況和其他因素來選擇適當的局部麻醉技術。

而全麻是一種通過使用麻醉藥物來使患者完全失去知覺、疼痛感和意識的麻醉方式。醫療專業人員通常會根據手術類型、患者狀況和麻醉深度的需要來選擇合適的全麻藥物。全麻的主要目標是確保患者在手術期間沒有疼痛感,并保持昏迷狀態,以便手術進行。一旦手術完成,麻醉藥物會逐漸停止使用,患者會蘇醒。全麻方式一般分為吸入和靜脈注射,吸入麻醉會常用到七氟醚、異氟醚;靜脈注射一般會用到丙泊酚等藥物。

2、從酒量好壞看麻醉劑量?

確定了麻醉方式,接下來就是要確定麻醉劑量了。這時候,就有人問了一個這樣的問題:酒量越大的人所需麻醉藥的劑量越大嗎?要知道,在手術操作前,醫生都會找到患者本人或者家屬談話,向其說明手術的風險性,其中也包括麻醉,但是絕對不會問一句酒量大不大,也絕不會根據酒量的大小來確定用藥劑量。

圖源:Pixabay

雖然酒精會跟一些麻醉藥一樣通過肝臟代謝,但本質上,代謝酒精所需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跟麻藥的代謝過程八竿子打不著。比如丙泊酚通過膽汁排泄代謝;七氟醚通過呼吸系統吸入患者體內,然后通過呼吸系統排出,不經肝臟代謝。真正用來確定麻醉劑量的,是患者的體重、健康狀態(肝腎功能、心肺功能)、手術的類型和預計持續時間等因素,而不是基于他們的飲酒習慣。

3、局麻后還會不會痛?

麻醉劑量確定了之后,局麻的小伙伴們會被注射藥物,并等待其發揮作用。這時肯定有做過局麻手術的人會想起來,局麻的那個部位還是有感覺的,并非一點感覺都沒有,比如還有觸覺,甚至一點點的痛覺。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圖源:pexels

局部差異:不同的身體部位可能對局麻藥物的敏感性不同,有些區域可能更難以麻醉。例如,皮膚和黏膜可能更容易麻醉,而深層組織可能需要更多的局麻藥物才能實現有效的麻醉。

麻醉藥物類型:不同類型的局麻藥物有不同的特性,有些可能更適合用于特定部位的麻醉。

個體差異:個體對局麻藥物的反應可能會有所不同。一些人具有更高的耐受性,而另一些人可能更容易感受到局麻藥物的效果。

麻醉深度:麻醉的深度取決于使用的局麻藥物和其劑量。有時,為了達到足夠的麻醉深度,可能需要使用較高的劑量,這會使各種感覺消失得更明顯,但也會增加藥物使用的潛在風險。

4、全麻后會不會做夢?

全麻的小伙伴會被醫生戴上面罩,十秒不到就迷迷糊糊睡過去了,醒來發現手術已經做完,大腦暈乎乎的,甚至覺得好像迷迷糊糊做了一個夢。那么,我們在全麻的時候真的會做夢嗎?

圖源:pexels

首先我們來看看夢是怎么產生的:夢通常在快速眼動(REM)睡眠階段中發生。REM睡眠是夢境最為活躍的時期,在這個睡眠階段,大腦活動與清醒狀態相似,眼球會在眼瞼下快速運動,呼吸和心率加快,肌肉放松。除此之外,還有神經遞質、記憶情感,甚至潛意識等因素都會參與夢境的形成。可以看出,在做夢時整個大腦的功能是十分活躍的,而麻醉藥物會抑制患者的大腦活動,包括夢境的產生。患者在全麻時會進入深度昏迷狀態,沒有意識和感知,因此他們在手術期間不會做夢。

然而,在麻醉藥物的作用逐漸減退,患者從全麻狀態中蘇醒時,可能會經歷一些混亂或幻覺,但這不同于普通的夢境。這些混亂或幻覺可能是由于麻醉藥物的作用尚未完全消退,或者是醒來時對環境的不適應,所以有些人會將這個意識逐漸恢復的過程當成夢境。

圖源:Pixabay

5、一孕傻三年,都是麻藥的錯?

等等,好像剛剛說到麻醉藥會抑制患者的大腦活動,那么,在分娩過程中使用的麻藥是不是“一孕傻三年”的元兇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原因很明顯:雖然在分娩的過程中會使用麻藥來減輕產婦的痛苦,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使用全麻,而是局麻(包括剖腹產,剖腹產一般會使用腰麻,使產婦在分娩過程中下半身失去感覺),也就是說人還是清醒的,只是會感覺沒那么疼。考慮到全麻藥對于呼吸心跳的抑制作用以及對新生兒的影響,在分娩這個危險時刻可不敢使用。整個分娩過程還需要產婦的努力和堅持,如果有危險情況也需要及時跟產婦溝通,所以從種種方面考慮,全麻都不是首選。既然不是全麻,人是清醒的,又何來麻藥讓孕產婦變笨一說呢?所以,"一孕傻三年"這句傳統的俗語,并不是科學上的準確描述,只是一種民間觀點。

圖源:pexels

在懷孕期間,一些女性可能會經歷荷爾蒙水平的變化、情緒波動,以及身體的不適,這些因素都可能會導致她們在某些方面感覺不如平時敏捷或機智。產后,新手媽媽可能因為失眠、疲勞、焦慮、養育壓力等因素而感到特別累和困惑,表現出一些遲鈍,讓人感覺她好像變“傻”了。但這些變化通常是暫時的,而且每個女性都會有不同的經歷和感受,這個時候,就需要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多一些理解和關愛。講了這么多,相信大家對于麻藥和麻醉都有一些了解了。多虧了麻醉藥的出現,能讓病患免除疾病的痛苦。從麻醉藥物的選擇,到麻醉過程的檢測,再到手術結束之后的喚醒,醫生們都會嚴密監測患者的狀況,使疼痛減輕到最小,并盡可能減少對人體的副作用。

供稿單位:重慶科技館

作者:小白鼠實驗員,醫學專業科普作者

審核專家:黃河、李春黎、徐曉萍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