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假期,共有50207位游客參觀了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位于江西省景德鎮市,毗鄰明清御窯遺址。館內展陳以近600年的明清御窯史為主線,展示了御窯廠遺址出土的800余件(套)重要文物。
御窯遺址出土近百噸瓷片。
因瓷而名、因瓷而興、因瓷而立的景德鎮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窯史,600多年的御窯史。景德鎮瓷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聞名,明清御窯燒造之作代表了當時瓷器生產的最高水平。
當年御窯精品瓷器燒造工序十分復雜,且精品率低,為避免流入民間,瑕疵品或落選品均被就地打碎、集中掩埋。多年來,考古人員對御窯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近百噸御窯瓷片得以出土。
自20世紀80年代起,明洪武、永樂、宣德年間的瓷片陸續出土。2014年后,一大批所謂“空白期”(明正統、景泰、天順年間)的御窯瓷片被發現于珠山北麓。經過持續不斷地田野考古和器物整理,考古人員還首次發現了完整反映明代官窯釉上彩制作的作坊、瓷土原料、釉料、半成品等遺跡和遺物,填補了我國陶瓷工藝考古的空白。
如今,這些瓷片通過考古的方式“重見天日”,近2000萬片碎瓷片被制成標本,納入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或被修復成完整的瓷器,成為景德鎮御窯博物館的主要展品。正是這些碎片為我們解密了古陶瓷的燒制工藝與原料配方,其價值不遜于同時期傳世藏品。
江西景德鎮御窯博物院內修復好的明青花云龍紋缸及殘片(作者供圖)
科技賦予瓷片“新生命”
現代科學技術在瓷片修復與研究領域中的應用越發緊密。 御窯博物院建立了拉曼光譜室與熒光分析室,用于檢測器物。與完整器相比,古陶瓷碎片更適用檢測技術。借助能譜電鏡儀、拉曼光譜儀等儀器,研究人員可以觀測瓷片表面紋飾,拼接還原器型、切片了解胚胎、研磨分析材料,甚至研究燒成溫度。
例如,對青花瓷顏料的分析,國內學界此前曾通過清代的文獻記載及流傳工藝,推測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青花瓷器兼用進口顏料與國產原料,但準確度存疑。如今,研究人員通過聚焦離子束顯微鏡分析青花瓷碎片,確認其同時使用了國產和進口原料。
在古陶瓷基因庫里,研究人員可以獲取“考古信息片段”“胎料技術片段”“成型技術片段”等基因片段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可用于陳列展示、文物保護及3D打印模型,還能為文創產品開發、數字博物館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2023年,古陶瓷基因標本機器人柔性制樣系統正式啟動,這是我國第一臺應用于文物基因標本制作的機器人,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加精準、高效地處理制備古陶瓷基因標本。
借助科技的力量,如今越來越多的碎瓷片重獲新生,向世人講述著明清御窯的歷史故事。
(作者系中國科技館展覽設計中心研究實習員)
來源: 中國數字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