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世界血友病聯盟的發起人法蘭克·舒納波先生對血友病患者的貢獻,警醒社會大眾對血友病的正確認知,從1989年起,每年的4月17日被定為世界血友病日。但是很多人聽到血友病的時候都會感到很陌生,對血友病也不甚了解。
血友病是一種罕見的疾病,一個小傷口就會流血不止,換顆牙就有可能致命……輕微的損傷都會對血友病患者的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血友病患者也被稱為“玻璃人”,如果不能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殘疾甚至失去生命。
今天是世界血友病日,我們特地邀請了北京大學血液內科主任醫師王文生老師為我們做了相關解答,共同了解關于血友病的知識,關愛我們身邊的“玻璃人”。
一、血友病患病形勢十分嚴峻
目前,國內尚未對血友病進行系統的流行病學研究。根據相關文獻報道:美國、英國、瑞士、法國、芬蘭和日本的血友病患病率分別為10/10萬、6.9/10萬、6.6/10萬、6.3/10萬、5.0/10萬和2.3-2.6/10萬。根據文獻篩選及信息提取,中國大陸血友病的患病率約為2.7/10萬。但是,目前我國血友病的登記率仍然是一個較低的水平。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當前的患病率及患病人數只是基于相關的文獻和信息提取,缺乏實際調查研究支持,血友病的患病率和患病人數可能要比現有數據更高。
受多種因素影響,國內大部分血友病患者未得到及時、全面系統的診治,或是存在誤診等問題,導致30歲以上的血友病患者關節畸形發生率高達70%。
二、什么是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組由于基因突變,導致凝血因子缺乏,而引起凝血功能異常的遺傳性出血性疾病。一般70%的患者有家族史。臨床上將血友病分為血友病A(凝血因子Ⅷ缺乏)、血友病B(凝血因子Ⅸ缺乏),其中,血友病A較多見,約是血友病B的7倍。
血友病的特征是凝血時間延長,有出血傾向,即便是輕微的創傷也會導致較嚴重出血,重癥患者在沒有外傷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自發性出血。
三、血友病具有遺傳性
血友病屬于X染色體連鎖隱性遺傳病。
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遺傳方式相同,都是X染色體連鎖隱性遺傳,男性發病,由女性傳遞。其遺傳結果可以出現以下4種情況:
遺傳結果1:男性血友病患者與正常女性,兩者所生男孩正常,但是女孩均為傳遞者,即攜帶血友病基因。
遺傳結果2:女性傳遞者與正常男性:兩者所生男孩可能是血友病患者,也可能是正常;但是,所生女孩有50%的概率為傳遞者,50%的概率為正常。
遺傳結果3:男性血友病患者與女性傳遞者,兩者所生男孩患病概率約為50%,即所生的男孩約有一半是正常的;所生女孩中,可能是血友病患者,也可能是傳遞者,即所生女孩中無正常。
遺傳結果4:男女均為血友病患者,兩者所生的子女均為血友病患者。
四、哪些原因導致血友病?
一般在正常情況下,出血后毛細血管收縮,以此來減緩出血。同時,血小板形成止血栓,用來填補破損的毛細血管。然后,血漿中的多種凝血因子共同作用,在防止血栓的基礎上形成牢固的纖維蛋白塊,達到止血的效果。
凝血因子包括凝血因子Ⅰ(纖維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Ⅶ、Ⅷ、Ⅸ、Ⅹ和Ⅺ等。其中,任何一種凝血因子的含量減少或是功能降低,都會引起凝血功能減弱,導致出血時間延長。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Ⅸ的先天性缺陷即為血友病。
除了遺傳因素會導致血友病的發病,基因突變也是導致其發病的主要因素。
警惕獲得性血友病
經典的血友病為遺傳性FⅧ、FIX的缺乏,而獲得性血友病是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體內產生了針對自身凝血因子的特異性抗體,導致血漿中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從而引起的一種出血性疾病。
獲得性血友病是一種比較少見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據估計,其年發病率約為1.5/100萬,隨著年齡增長出現上升趨勢。相關資料顯示:獲得性血友病的發病年齡存在兩個高峰,即20-40歲的第一個高峰,主要見于育齡期婦女,其發病與妊娠、圍產期及自身免疫病相關。約有85%的患者在65歲以上發病,形成另一個發病高峰,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與淋巴系統疾病和腫瘤疾病相關。
五、血友病有哪些臨床表現?
從幼兒時期就反復出現的異常出血是血友病的典型臨床表現。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臨床表現基本類似,難以區分。
1、出血
血友病患兒出現首次出血的年齡一般為1-2歲,主要表現為開始坐立和爬行后在臀部、膝蓋處容易出現皮膚瘀斑,開始站立行走后容易出現關節腫脹。血友病常導致自發性出血。輕微外傷或手術后出血也較常見,如血友病患兒皮膚劃傷或換牙時比正常孩子出血量多且出血時間長。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發性出血會變得越來越頻繁,出血部位也越來越多。
關節出血
關節出血占所有血友病患者出血的70%-80%,在血友病患者中最常見,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出血表現。值得注意的是,關節出血是血友病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
據權威數據統計,血友病患者關節出血最常受累的關節依次為:膝關節、踝關節、肘關節、髖關節、肩關節和腕關節。骨連接處的關節由滑膜包裹,滑膜中分布有許多毛細血管。當關節發生損傷時,就會導致滑膜中的毛細血管破裂出血,血液進入關節腔,導致關節發紅、腫脹、疼痛,行走時痛感明顯,多數患者會出現行走困難。
由于關節反復出血,關節腔內的血液會刺激滑膜引發滑膜炎,而炎癥刺激增厚的滑膜會因為活動時的擠壓、撕裂而加重出血,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發展為慢性滑膜炎,導致患者出現持續性關節腫脹和活動障礙。另外,關節的反復出血還會造成關節軟骨和骨骼的不可逆性損害,導致血友病性關節病,患者會出現關節活動障礙、持續性疼痛,甚至是關節畸形。
肌肉出血
肌肉出血主要見于大腿肌、小腿肌、二頭肌、前臂肌和臀肌等。可以是自發性出血,也可在損傷后出現,如在受到撞擊、突然伸展、扭傷或肌肉注射后出現出血。
血友病導致的肌肉出血并不是單塊肌肉受累,通常是一組肌肉均受到影響。肌肉出血時,患者自覺肌肉僵硬、疼痛、腫脹、皮溫增高,活動或觸摸時疼痛加劇。
肌肉出血引起的腫脹還會壓迫相應部位的神經,使血流受阻、氧供減少,引起病變部位出現刺痛感、麻木感或針刺感。如果不能及時處理,會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傷、肌肉壞死甚至是畸形。
如果肌肉出血的部位貼近皮膚,在出血的1-2天,皮膚會出現青紫。反復出血會導致肌肉產生瘢痕組織增生,同時伴有肌無力,部分患者會因肌肉反復瘢痕增生形成假性腫瘤。
由于肌肉出血多伴有肌無力,患者活動會相應減少,引發肌肉萎縮,而肌肉萎縮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加劇了肌無力。肌肉萎縮和肌無力,使肌肉失去了對關節的保護作用,間接地引起或加重了關節出血。
由此可見,如果肌肉出血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治療,則會造成肌肉、神經和關節的永久性損傷,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影響坐姿、站姿和行走,影響患者正常生活。
頭部或中樞神經系統出血
頭部或中樞神經系統出血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出血,是導致血友病患者,尤其是兒童血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頭部或中樞神經系統出血后,患者會出現頭痛、惡心、嘔吐、嗜睡、意識障礙等癥狀。當血友病患者出現上述癥狀,尤其是在頭部外傷后出現,且癥狀非常明顯或呈進行性加重,一定要及時救治。
咽喉部和頸部出血也是導致血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為咽喉部和頸部出血后形成的血腫會壓迫食管、氣管,導致吞咽困難或呼吸困難,此時一定要及時采取救治措施。
另外,消化道出血和尿路出血也是血友病患者比較常見的出血癥狀,患者會出現嘔血、黑便、肉眼血尿等癥狀,甚至部分患者會出現貧血癥狀。
2、出血導致的周圍組織壓迫癥狀及并發癥
周圍神經受累:發生率為5%-15%,患者自覺有麻木、疼痛感,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
上呼吸道梗阻:口腔、咽喉部位或頸部的嚴重出血,會形成血腫,壓迫周圍組織,嚴重者甚至會引起窒息,危及患者生命。
壓迫周圍血管:血管受壓,組織的血液和氧氣運輸受阻,可導致組織發生壞死。
3、獲得性血友病的臨床表現
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即患者既往沒有出血性疾病的病史,出現自發性的或是在輕微損傷后突發嚴重的彌漫性出血。獲得性血友病患者的出血一般為多個部位,如肌肉出血、胃腸道出血、腦出血及口咽部出血,以自發性皮下血腫和廣泛的皮膚瘀斑最為多見。
獲得性血友病出血程度較嚴重,而且關節出血比較少見,致命性出血是獲得性血友病的主要臨床表現。但根據歐洲獲得性血友病登記組統計的患者資料顯示,約有7%的患者登記時并無任何部位出血,只是在血液檢查時發現。
六、孩子從小容易反復出血就一定是血友病嗎?
孩子如果從小就容易出血,這并不一定就是血友病。導致兒童容易反復出血的疾病主要包括血小板減少癥、血管性血友病、遺傳性凝血因子缺乏癥和維生素K依賴因子缺乏癥等疾病。其中,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減少癥最為多見。所以,如果孩子容易反復出血,不能直接判斷孩子就是血友病,而是需要血液科醫生根據孩子的癥狀、化驗結果、家族遺傳史,甚至是基因檢測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診斷才能確定。
但是,如果是男孩出現反復出血,特別是母親一方家族中有男性親屬自幼有出血傾向,則考慮有血友病可能,此時一定要到專業的醫療機構就醫診斷。
七、如何應對血友病?
1、出血的處理方法
一般性止血治療
如使用抗纖溶藥物及一般的促進血小板聚集的藥物來止血。如果是嚴重出血導致的關節和肌肉血腫,可以采用冷敷、繃帶加壓包扎或局部壓迫止血法來進行止血。
凝血因子替代療法
凝血因子替代療法是治療血友病出血的主要方法。對于任何部位的出血,均應盡早輸注凝血因子進行替代治療。輸注越早,止血效果越好,也可以有效預防出血對關節、肌肉產生的一系列危害。
隨著患者出血次數的增多,許多血友病患者在尚未出現關節積血的明顯癥狀之前,就能通過關節刺痛感、皮溫升高等方面感受到出現關節出血。此時也是輸注凝血因子的最佳時機,少量凝血因子即可起到很好的止血效果。
目前,凝血因子替代治療仍然是治療血友病的主要方法,但是存在病毒感染、誘導產生抑制物、反復靜脈注射導致靜脈炎等風險。新型凝血因子及雙特異性抗體等新型藥物的出現,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上述風險。
2、家庭治療
血友病是一組基因遺傳性疾病,因此血友病患者和家屬一定要接受疾病相關知識教育。家庭治療是血友病患者在發生出血后由家人輸注凝血因子,以及在家庭中完成血友病護理和康復。如果條件允許,血友病患者是可以進行家庭治療的。正確的家庭治療可讓患兒立即獲得凝血因子,得到及時治療。但是,家庭治療只有在對家人進行了充分的教育和培訓后才可實施,而且必須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操作。
3、外科治療
(2015年3月20日,天津第一中心醫院完成天津首例血友病患者膝關節置換術。)
如果血友病患者因為反復出現的關節出血而導致關節強直、畸形,可在補充足量凝血因子的前提下行關節成型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外科手術治療可以有效減輕患者關節疼痛癥狀,糾正關節畸形,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4、休息、冰敷、固定、壓迫或抬高患肢療法
血友病患者在治療的時候,除了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療,關節和肌肉出血的急性期還應采取相應的休息、冰敷、固定、壓迫或抬高患肢等治療方法。
休息
如果出血部位位于腿部,患者要避免獨立行走,應借助拐杖或輪椅。如果出血部位位于手臂,可使用吊帶支撐手臂。雖然休息對于出血的患者很重要,但要注意的是,只有在肢體出血的時候才需要休息,未出血的肢體,應繼續使用,以免引起肌肉萎縮或關節功能減退。
冰敷
血友病患者出血時一定不要熱敷,熱敷會加重出血,應采用冰敷。冰敷可以促進血管收縮,使血流速度減慢。同時,冰敷還有利于減輕疼痛和肌肉痙攣。冰敷的方法一定要正確,冰敷時最好用毛巾包裹冰袋,每4-6小時一次,時間以15-20分鐘為宜,冰敷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引起凍傷。
壓迫
血友病患者出現關節疼痛和關節腫脹時,可以適當地使用彈力襪或彈力繃帶。有助于減輕關節、肌肉的疼痛和腫脹,并對損傷部位有一定的支撐作用,有利于減輕患者的不適感。
抬高患肢
抬高患肢,使出血部位高于心臟,有助于減少出血量并能緩解肢體腫脹。
5、康復治療
肢體出血停止后,可以進行適度的物理和康復治療,有助于關節和肌肉功能的恢復。康復治療時應從輕度運動開始,以恢復關節和肌肉的伸縮功能為主要目標。
(一位腦血栓后遺癥患者在活動平板上進行下肢康復訓練。)
然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進行鍛煉,增強肌肉力量。康復治療的時候,應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和監督下完成。如果患者病情需要,也可預防性輸注凝血因子后,再進行康復訓練。
很多人認為運動會加重血友病患者出血,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實際上,血友病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更有助于防止出血和關節損傷的出現。適量運動還有助于減少患者的緊張、焦慮和抑郁情緒。血友病患者可以進行游泳、乒乓球、散步、釣魚、跳舞、臺球和騎自行車等運動。嚴重血友病患者不建議進行劇烈運動。具體可以進行哪種類型的運動,最好聽從專業醫生的意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血友病的預防性治療是兒童血友病治療的首選治療方法。世界血友病聯盟和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預防治療確定為重型血友病患兒預防出血和關節損傷,從而達到保留正常肌肉骨骼功能這一最終治療目標的標準治療方法。
八、血友病患者如何進行防護?
定期檢查
血友病患兒應半年進行一次檢查,成年患者每年至少要進行1次檢查。
注意口腔健康
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可以有效地減少牙齦和牙周疾病的發生,從而可以減少或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牙科手術。
慎重選擇藥物
血友病患者一定要注意盡量減少肌內注射,接種疫苗時最好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禁服阿司匹林、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對乙酰氨基酚等),以及可能影響血小板聚集的藥物。
注意治療方式的選擇
血友病患者要盡量避免手術治療的方式,如果必須進行手術治療時,做好圍手術期的準備,提前進行充分的替代治療,也可以進行預防性凝血因子輸注治療,以減少出血和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產前篩查和基因檢測
雖然血友病患者可以結婚生子,但是由于血友病缺乏有效的根治措施,所以對傳遞者進行篩查和產前診斷可以避免血友病胎兒的出生,以達到優生優育的目的。
(河南省醫學遺傳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檢驗提取出的基因。)
血友病的產前檢查以往主要是在妊娠18-21周時,通過胎兒鏡采取胎兒血來測定凝血因子。由于胎兒中凝血因子水平有較大的個體差異,且胎兒采血有一定危險性,故應用并不廣泛。
近年來,由于基因檢測技術的飛躍發展,對血友病攜帶者診斷和產前診斷傾向于應用基因診斷的方法。通過提取并檢測外周血和羊水DNA來進行,其危險性小、準確率高,目前應用較多。
由于血友病是一種比較少見的疾病,人們對血友病的認知度還不夠。但是,血友病是可以治療的,患者也可像正常人一樣工作、學習、生活。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和重視這個疾病,同時給予血友病患者更多的支持和關懷。
來源: 中國數字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