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中國特色一流學會建設,充分發揮科學傳播專家團隊在科學傳播中的重要作用,加強科學家之間的學術交流,促進食用豆科研成果快速轉化,提升食用豆產業化標準化生產水平。2024年3月27-28日,中國作物學會食用豆專業委員會聯合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中國農學會雜糧分會、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曲靖市農業科學院在云南省曲靖市開展“黨建強會 南方區春季食用豆學術交流及科企合作示范觀摩活動”。

中國作物學會食用豆專業委員會會長、食用豆產業知識科學傳播專家團隊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程須珍研究員,副會長朱振東研究員,食用豆專業委員會功能型黨建小組成員唐永生研究員,及部分食用豆專業委員會會員、產業知識科學傳播專家團隊成員、科技志愿服務團隊成員;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部分崗位專家、綜合試驗站站長和團隊成員;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龔加順、糧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代正明,曲靖市副市長陳志、市農業科學院院長錢成明,及相關政府及農業主管部門領導、涉農企業代表;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及江蘇、遼寧、吉林、河北、山東、河南、浙江、安徽、廣西、重慶、貴州、四川、云南等省(市、區)的食用豆專家60余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激發智慧火花,助力科技創新。在3月27日下午進行的學術交流中,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袁星星研究員、寧波大學葛體達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劉榮博士和孫素麗博士、江南大學樊銘聰博士5位專家學者分別以“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研發進展”“食用豆土壤健康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構建”“豌豆全基因組功能解析研究”“豌豆白粉病基因發掘與應用”“紅蕓豆蛋白資源開發及加工特性研究”為題作專題報告,并與參會代表展開了熱烈的交流研討。中國作物學會食用豆專業委員會會長、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首任首席程須珍研究員進行了精彩的點評。會議由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豌豆育種崗位科學家何玉華研究員、曲靖綜合試驗站站長唐永生研究員共同主持。

3月28日,頂著烈日,專家們不辭辛苦來到曲靖市麒麟區珠街街道蠶豆稻茬免耕示范基地、沾益區龍華街道西都種業蠶豆豌豆示范種植基地、麒麟區茨營鎮“云豌 18號”示范種植基地、陸良縣三岔河鎮蠶豆全程機械化科企合作示范基地實地觀摩和現場測產。大家邊看邊討論,積極為破解技術難題、推動產業發展獻計獻策。

與此同時,中國作物學會食用豆專業委員會主持的田間現場測產也頻頻傳來喜訊:由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豌豆育種崗位和曲靖綜合試驗站共同完成的“2024年曲靖市蠶豆稻茬免耕高產創建”示范樣板平均畝產259千克、“2024年曲靖市云豆2478示范”樣板平均畝產287.3千克、“2024年曲靖市云豆88示范”樣板平均畝產285千克、“2024年曲靖市云豌18號產業化示范”樣板干籽粒平均畝產234.41千克、“2024年蠶豆新品種及機械化生產技術示范”樣板平均畝產258.6千克、“2024年曲靖市滇豌1號示范”樣板平均畝產290.7千克。專家組認為,示范樣板品種選擇、技術實施到位,總體長勢好、病蟲害輕,均取得了不錯的產量水平。 據介紹,云南省豆類作物總面積約950萬畝,是我國蠶豆、豌豆、多花菜豆等食用豆種植面積和總產最大區域。區域內食用豆作物以“煙草/玉米/水稻+”以及高寒海拔區域的“豆+豆”等模式為基礎,形成了免耕直播、短時套作、雙早(早秋種植+早熟品種)等多元化的生產技術/模式,以蠶豆、豌豆、菜豆屬為代表的食用豆作物經歷了由干籽粒糧用為主逐漸轉型為干、鮮并存下的平衡化、多元化良性產業模式。曲靖是云南省蠶豆、豌豆、蕓豆等食用豆作物主栽區域,全年食用豆種植面積75萬余畝,是我國南方稻茬“免耕直播”蠶豆和高原旱地蠶豆的典型代表性區域。隨著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的長期穩定支持,云南省科技廳相關項目的持續支撐,良種良法在區域內的應用成效顯著,形成了富源縣10萬畝山地蠶豆連片的壯觀局面,區域內率先實現蠶豆、豌豆全程機械化生產,“云豌”“云豆”“靖豆”“鳳豆”等云南自育食用豆新品種及集成配套技術應用也推動實現了區域內蠶豆、豌豆生產畝產值3200元以上。

來源: 中國作物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