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性腦出血患者占中國所有卒中患者的20%~30%,雖然其發病率低于缺血性卒中,但致殘率和致死率卻遠高于缺血性卒中。高血壓是腦出血最主要的病因,其他病因還包括病理性凝血功能障礙、腦淀粉樣血管病變、腦血管畸形、腦部腫瘤等。

腦出血導致的神經功能缺損主要與原發性損傷和繼發性損傷有關。前者主要是血腫對周圍組織的壓迫和破壞,而后者則是出血周圍組織通過釋放多種細胞因子、星形膠質細胞與小膠質細胞活化、白細胞浸潤以及紅細胞相關裂解產物的介導,最終造成腦組織重構、腦水腫、細胞破壞、炎癥反應、凝血酶活化和血腦屏障破壞。對于無明顯誘因的自發性腦出血,現有的內科治療方案主要是監護生命體征和對癥治療,尚缺乏改善患者轉歸的有效干預措施。他汀類藥物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降脂藥物,主要用于高脂血癥的治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具有多方面非降脂作用,其中包括抑制動脈粥樣硬化與血栓形成、緩解器官移植后的排異反應、治療骨質疏松癥、抗腫瘤、抗老年癡呆等。
他汀類藥物已廣泛用于心血管事件的一級和二級預防,其主要通過降低膽固醇合成限速酶的活性,阻斷膽固醇的體內合成,進而達到降低血液膽固醇水平的作用。近年來研究顯示,他汀類藥物還具有其他多種效應。例如,抑制炎癥、活性氧生成和血栓形成,激活內皮細胞,增強一氧化氮利用度,促進血管生成、神經發生和突觸形成,上調CD36促進血腫吸收。

雖然他汀類藥物與腦出血風險之間的關系仍然存在爭議,但目前越來越傾向于認為他汀類藥物的使用與腦出血風險之間缺乏相關性,原因可能是對入組患者血壓、他汀類藥物治療適應證以及劑量的嚴格控制。此外,他汀類藥物治療與腦出血患者轉歸的關系也尚不確定,現有的研究通常存在許多局限性:(1)多為回顧性研究,無法確定患者開始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的原因;(2)未關注腦出血部位,一些特定部位如腦葉出血的患者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可能會增高腦出血風險;(3)一些研究顯示中小劑量的他汀類藥物可能與腦出血患者轉歸良好相關,因此需要進一步探討他汀類藥物的劑量與腦出血之間的關系;(4)研究主要針對歐洲人群,從而限制了結論的進一步推廣。不過,目前比較一致的觀點是:發病前已接受他汀類藥物的腦出血患者在發病后繼續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對患者轉歸改善有益。

因此,他汀類藥物治療對于一部分腦出血患者不失為一種選擇,具體患者的選擇可根據動脈硬化程度及腦出血周圍受損組織血流量下降導致的缺血風險等因素綜合考慮后決定。

最新的美國自發性腦出血治療指南認為,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推薦在腦出血患者中限制他汀類藥物的使用。中國指南同樣如此。我們認為,對于腦葉出血患者、腦淀粉樣血管病變導致的腦出血患者、血壓未得到良好控制以及非他汀類藥物所致的極低密度脂蛋白的腦出血患者,在選擇他汀類藥物治療時應慎重。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4)[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5,48(6):435-444.

[2] 劉敬蘭,趙華偉,薛世虎,等. 他汀類藥物在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療中的應用進展[J]. 臨床合理用藥, 2015,8(6A):176-178.

[3] 姜曼玉,畢國榮. 腦出血后血腫周圍水腫:病理生理學機制和治療策略[J]. 國際腦血管病雜志, 2017,25(2):183-187.

[7] HemphillIII JC , Greenberg SM , Anderson CS ,et al;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and Stroke Nursing, and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自發性腦出血管理指南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卒中協會針對醫療專業人員的指南[J]. 高圓圓,徐欣,. 國際腦血管病雜志, 2015,23(10):721-739.

來源: 神經外科醫生胡永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