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來臨,我們迎來了清明小長假。郊游踏青、祭祀先祖,是不是你所了解的清明節呢?今天小編就帶你了解清明節“身份”的奧秘!

①清明節的“雙重身份”

春節大年初一,端午節五月初五,中秋節八月十五……為什么清明節不是固定的4月4號呢?

這就要從清明的來歷說起。它不僅是傳統節日,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原本是古人根據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制定的,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把地球繞太陽一圈作為一個回歸年,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將這一圈分為24等份,每15°為一個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

“二十四節氣”反映的是太陽周年運動,一般為365天。當黃經度數15°時就到清明了,日期集中在4月的4-6號。這也是為什么清明并不是固定的哪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②清明節為何能兼具“雙重身份”?

可能有人會問,春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都是按農歷過的,為何唯獨清明可以按陽歷計算?要解釋這個問題,需要追溯一下農歷的發展史。古時人類把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作為一個月,制訂了陰歷。把每月的初一叫做朔日,十五叫做望日,每個月有二十九天或三十天。陰歷的制訂只關注月球的運動,不參考地球繞太陽的運動,所以和一年四季無關。歷史長河中,在陰歷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歷,吸收了二十四節氣作為補充,通過設置閏月,使農歷的平均歷年與地球繞太陽一圈的回歸年相適應。所以,農歷既有陰歷又有陽歷的成分,屬于陰陽合歷。所以,盡管節期的算法不同,但清明作為節氣之一,本就是農歷的一部分,能夠兼具“二十四節氣”與“傳統節日”雙重身份也就不奇怪了。

③中國傳統節日中,只有清明如此特殊嗎?

除了清明,冬至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黃經度數270°時冬至這天就到來了,集中在12月的21-23號。古時候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漂泊在外的人到了這個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在我國南方部分地區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不返沒祖先”的講法,而北方地區仍保留著冬至吃餃子的習慣。

時至今日,清明節已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節日,緬懷先人、祭祀先祖的情誼依舊,不同的是,人們用攜親伴友踏青郊游的喜悅和幸福代替了哀思,這應該是祖先們希望看到的吧。

來源: 中國科學技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