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油——化石燃料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提到石油,天然氣和煤是三大化石能源。化石能源一詞中的「化石」即Fossil,之所以得名化石能源,是因為這些能源由古代生物的遺骸,經過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時間變成的。那么石油,這個全球消耗量最大的化石能源,到底是由動物遺骸變成的,還是植物遺骸,還是古代真菌呢?
“多姿多彩”的石油家族
說到石油,大家能夠想到的是從油井中噴涌出的、黑色的、粘稠的液體。但實際上,石油及石化產品本身的顏色形態是多種多樣的,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烴類化合物,以飽和烴為主,含有少量芳烴等不飽和烴。經過精餾,分離不同溫度下的產物,就能初步得到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石蠟、瀝青等N種粗加工產品。當然原油中也含有硫化物、氮化物等雜質,這些雜質不僅會在燃燒時生成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污染環境,而且還會腐蝕運輸管道,所以原油還要經過加氫、脫硫等工藝,除去雜質后才能加工。
石油不僅可以作為燃料,還可以作為化工原料。我們疫情時期用的口罩,里面的聚丙烯熔噴布就是石油化工產品。可以說,石油制品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最左邊那瓶黑色的是原油,之后從左到右的精餾溫度依次增加,第二瓶就是高純度的汽油,最右邊則是瀝青)
1.2.鼻尖上的石油
在學校的課堂上,老師拿了一組樣品到教室,是大慶油田的原油及其不同溫度的餾分。比較顛覆筆者認知的是,高純度的汽柴油其實是很清澈的。汽油接近無色,柴油則是淺褐色。
汽油樣品聞著有一股很重的油漆味,很刺鼻。原油聞著有淡淡的酸味和夏天馬路上的瀝青味,在樣品管里根本搖不動,從底部安安靜靜地躺著。精餾重組分(沸點高的組分)比蜂蜜還粘稠,而瀝青就跟原油一樣,粘稠到搖不動了(tip:瀝青是液體)。
PS:課上因為直接懟到瓶口上聞被老師數落了一頓(做化學實驗要注意操作規范哦)。
2.石油的來源:
2.1.石油產生的兩種假說:
石油在形態上與巖層中的固態的“化石”形態相差甚遠,成份上也并非一般的礦石(能否這么說?)。那么問題來了,這么一坨黑乎乎的東西,咋知道它之前是什么生物呢?
在學術界,關于石油的來源,一共有兩種學說。一個學說為石化油學說,大概意思就是石油是由地殼巖層里面的碳形成的,是一種可再生的能源。另一種則是學術界主流觀點,即生物沉積變油學說。
依照生物沉積變油學說,石油是古代生物質在地底下經過復雜演化得來的。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關鍵:地底下。你沒看錯,就是這個詞。這個詞包括了N多條件:
無氧,要不然那些生物質還沒變成石油就全都氧化腐爛了;
壓力,石油上面那么厚一層土,肯定壓力夠大;
溫度,大致上從地表往下算,每向下30m,地層溫度升高1攝氏度;
還可能有微生物活動......
再聯想一下,與石油同年代的巖石,大概率是跟石油被埋的深度差不多的,而巖石里可能會含有當年的古生物化石。那么我們是不是把石油埋藏區的巖石挖出來看看,這個問題就大概有答案了呢?
2.2.地質研究提供的初步證據: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慶油田的研究員對松遼盆地的頁巖、油巖(通俗點就是含有石油的巖石)進行地質研究。研究發現:松遼盆地之前是一片湖泊。
研究人員在巖石中發現了藻類和水生動物的化石,化石中最典型的有兩種:輪藻和葉肢介。現存的輪藻只生活在淺水水域中,要求生活水域為弱堿性,多數生活在淡水中,少數生活在半咸水中。葉肢介在生物分類上屬于節肢動物門、葉足亞綱、介甲目,現存屬種主要生活在陸地淡水水域中,如果水體含鹽量在0.05%-1%、PH值在6.6-9.5,就能迅速繁殖。
輪藻結構圖
東方葉肢介化石
陸上水域,淡水,微咸,弱堿性。這幾個條件湊在一起,讀者們是不是能想到這是什么地理環境了呢?沒錯,湖。而研究人員在巖石中發現的這些生物化石,生活條件又幾乎與湖泊完全符合。之后研究人員又發現,這個地層是白堊紀的。白堊紀距今1.45億年-6600萬年前,形成石油的年代也夠了。而且研究表明,這個古代湖泊之前經歷過一次缺氧事件,形成石油的條件基本都得到了印證。
2.3.化學分析技術追根溯源
通過這個研究,至少我們能推斷出,石油應該是水生生物的生物質演變來的。那我們怎么斷定是植物還是動物呢?這時候就要用到化學分析了。
我們先復習一下,生物界三大類無非就是動物、植物和真菌。一億年前的真菌已經進化出了幾丁質外壁,而之前的地質研究也沒有發現真菌的蹤跡,真菌形成石油的猜想基本不可能;而動物界與植物界的核心區別,是有無葉綠體。動物界幾乎不存在含有葉綠體的生物,而葉綠體里富含葉綠素,那么我們就可以這么說,動物不含葉綠素,植物含葉綠素。
(不過生物界總有例外)
可能有人會說,植物還有纖維素形成的細胞壁呢,動物沒有啊。第一,細菌其實也有細胞壁,只不過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第二,現代研究發現,植物的纖維素與木質素是另一種化石燃料——煤的形成原料。纖維素的碳原子骨架結構與煤的類石墨化結構(碳原子以正六邊形排布,連接成層狀)很相近,化學上也印證了煤是植物變化而來的猜想。
于是我們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這么一個猜想:如果石油是植物變化來的,那么古代植物的葉綠素應該會變化成了一種化學物質,檢測到這種物質,那石油就是植物變的,反之就是動物變的。好巧不巧,正好有一種化學物質符合預期:馬來酰亞胺類物質。
這是馬來酰亞胺本尊,它的同系列物質都是在其基礎上加各種取代基,比如甲基、乙基、苯基。
這是葉綠素a,有沒有覺得馬來酰亞胺跟它的某部分有點像?
同樣是在松遼盆地的頁巖油巖取樣,研究人員檢測了馬來酰亞胺類在巖石樣品中的含量。馬來酰亞胺類已經確認是葉綠素的降解產物或衍生物。那事情就簡單多了,只要檢測一下松遼盆地的樣品里有沒有這種物質,基本上這個問題就塵埃落定了。
大致流程就是這么分離的
經過檢測,松遼盆地的樣品中,存在相當含量的馬來酰亞胺及其衍生物,并且檢測發現,苯基取代的馬來酰亞胺系列占總量比值較高,而且埋藏深度越深、有機質成熟度越高的巖石樣品,苯基取代的馬來酰亞胺系列含量占比越高。同時,研究人員檢測到了幾種特殊的馬來酰亞胺類:Me,i-Bu馬來酰亞胺和Me,n-Pr馬來酰亞胺。這兩種物質來源于光合綠硫細菌。光合綠硫細菌的存在,也證實了松遼盆地古湖泊曾經經歷過缺氧事件。
現在,我們基本確定了,石油是植物遺骸變成的,而且在這種變化中,水生植物占主導地位。但是可能還會有人說:你這驗的都是堆石頭啊,原油呢?好,直接化驗原油:
這份檢驗報告,檢驗的樣品是珠江口盆地的原油樣品。研究人員直接在原油中檢測出了馬來酰亞胺類物質。隨著埋藏深度增加,生物降解程度逐漸降低。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從圖中看到一個峰值的原因:隨著深度增加和生物降解程度的增高,馬來酰亞胺類物質的含量呈上升趨勢。
現在,我們基本就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了:在一億年前,松遼盆地還是一片湖泊,湖底生活著大量的藻類。在缺氧事件和地質運動后,這些水生植物被埋在了地底,經過幾千萬年的復雜變化,最終在地底形成了一個油田。
可能讀者還在疑惑,松遼盆地在哪里呢?為什么選擇這個地方的樣品?那我們不妨拿出地圖來找一找大慶油田,沒錯,大慶油田就在松遼盆地。大慶油田是新中國成立后發現的第一個油田,也是松遼盆地地區發現的第一個油田。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參考文獻:
1.李婧儀.石油中馬來酰亞胺的形成與分布,2020
2.黃清華,陳春瑞,王平在,韓敏欣,李星軍,伍大慶.松遼盆地晚白堊世生物演化與古湖泊缺氧事件,1998
3.高瑞祺,松遼盆地白堊紀陸相沉積特征,1980
作者丨蘇辛一 科普創作者
審核丨張訓華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 科普中國新媒體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