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當前有超過9億人生活在城市中,城市建設也越來越好。但在城市建設過程,不可避免的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如混凝土塊、磚塊、鋼筋、塑料、木頭、渣土等。
據統計,每新建1萬平方米建筑的施工過程中,會產生建筑垃圾500~600噸;拆除1萬平方米舊建筑,將產生6000~ 10000 噸建筑垃圾……截至2022年我國建筑垃圾產量約為34.51億噸,其中建筑拆除垃圾占比約49.61%,建筑施工垃圾占比約30.33%,建筑裝修垃圾占比約20.06%。每1萬噸建筑垃圾按堆高5米計占地約2畝,按目前我國每年產生建筑垃圾30多噸,每年就占地60萬畝。建筑垃圾傳統的處置方式是堆存或者填埋,綜合利用率僅有5%,距離日德等發達國家90%的資源化率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建筑垃圾分類處理路線圖,來源:文獻
那這些建筑垃圾都去哪兒了?
1. 堆山造景:
工程渣土與工程泥漿是建筑垃圾產生的主體,一般占建筑垃圾總量的60%,其廣泛產生于城市大規模建設和擴張階段。因此過去十年間,在各個城市的角落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渣土山”(又叫“垃圾山”),并隨著高樓的建設而逐漸長大。但一遇到刮風下雨,“渣土山”產生揚塵、泥漿,嚴重危害人居環境和人身安全,幾乎成為現代城市的傷疤。
天津南翠屏公園前身是建筑垃圾填埋場,1986年開始對堆山造景工程進行規劃,后用200多萬立方米建筑渣土堆建出了高50米的人造山,目前已經成為天津城區最富特色的自然山水公園;西安市文景山公園利用西安北客站建設產生的332萬立方米建筑垃圾,建成占地面積177畝的人造山地,陜西首個利用建筑垃圾堆山營造的人文自然景觀;石家莊市政府2008年出臺《關于做好建筑垃圾處置利用及堆山造景的通知》,首批明確了7處“堆山造景”地點:柏林公園、時光公園、滹沱河南岸、宋營環山水公園等,可銷納建筑垃圾1520萬立方米……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有類似的情況,一座座渣土山變身山體、公園,從城市傷疤變身城市綠肺。
石家莊滹沱河南岸臥虎山公園,來源:自拍
2. 回收蓋房
1噸的建筑垃圾可產生0.85噸的再生骨料,或者生產標磚243億塊、混合料3600萬噸……從上個世紀我國將就開始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引用,1994年北京亦莊開發區以再生磚填充墻試點工程,本世紀初北京建筑工程學院開發的再生磚已用于北京市草場胡同仿古建筑建筑;震后四川都江堰地震建筑廢物被生產成建筑磚;而我們最常見的莫過于室內裝修砌筑常用的“面包磚”也是建筑垃圾制作,具有重量輕,保溫隔音等性能好的特點。
應用再生磚的草場胡同仿古建筑 來源:文獻
3. 奠基修路
公路工程是資源消耗型行業,尤其對砂石材料需求量巨大,建筑垃圾將降低道路建設過程對天然砂石資源的依賴。道路結構可分為路面面層、路面基層和路基處理層(墊層),利用建筑垃圾再生填料和再生骨料可替代灰土、砂石等材料,據測算可節約成本38%-50%,具有不錯的經濟價值。西咸北環線高速是國內首條以建筑垃圾為主導筑路材料(122公里,消耗建筑垃圾600萬噸),經過多年通行,路面依然平整如初,無任何沉降。
典型道路結構,來源:百度
4. 海綿城市
“逢雨必澇”已成為不少城市“頭疼”的難題,為解決這一問題,近幾年國內各城市紛紛開始了“海綿城市”的建設。"海綿城市"強調城市像海綿一樣,能夠吸水、蓄水、滲水和凈水,在需要時釋放并利用這些蓄存的水。將建筑垃圾分揀破碎研磨后制備的再生骨料,相比天然骨料具有較高的吸水率和較低的密度,因此再生骨料用于制作透水混凝土、透水磚、透水地面、淺草溝等相得益彰。
除此之外,建筑垃圾還有少量的鋼筋、木材等,可以回收再生產或變身成為藝術品;廢棄玻璃和陶瓷粉碎后可以做為助熔劑使用,并制成微晶玻璃、發泡陶瓷等產品……總之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也已經融入我們的城市中。平時我們小區的地基、上班的公路、遛彎逛的公園都可能都有建筑垃圾的身影。
參考:
[1]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23年》
[2] 智研咨詢《2023年中國建筑垃圾處理行業市場分析報告》
[3] 徐長勇,江德賢.建筑垃圾分類收運處理體系研究[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 2023,16 (02):13-16.
[4] 左亞,陳家瓏,李飛,周文娟.建筑垃圾再生制品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J].建設科技,2014,(01):34-36.
[5] 高磊.建筑垃圾再生作道路材料研究及效益分析[J].工程與建設,2023,37 (04):1316-1318.等
來源: 固廢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