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中華文明五千年”,但有籍可查的信史始于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距今不到三千年,由于此前的歷史年代模糊不清,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說法一度遭到質疑。
2001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立項以來,通過“多學科、多角度、全方位”理念下的中國現代考古學,探究中華民族和炎黃子孫“從哪里來”,實證了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最突出的成果要數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終于得到了國際廣泛認可。
眾所周知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實際上良渚文化涵蓋整個長三角地區,尤以江蘇的分布最為廣泛,甚至在這里出現了另一個政治中心。下面由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林留根為你解讀你所不知道的良渚文明。
中國文明史的起點不是夏朝
良渚古城遺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距今約5300-4300年,自1936年以來,發掘出分等級墓地(含祭壇)、規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復雜的外圍水利工程等遺跡,出土了具有信仰與制度象征的玉禮器等遺物。
在分等級墓地中,反山、瑤山高等級墓地的墓葬中大多包含有玉琮、玉鉞,卞家山低等級墓地的墓坑中完全沒有成型玉器出現,這表明當時已出現明顯的階級分化。古城由“宮城、王城、外郭城”組成,是中國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說明當時已出現“都城”的概念。
“這些說明它已具備國家的形態,而國家的出現正是文明最重要的標志,也就是說中國從良渚文化就已進入文明階段。”林留根說。
5000年前的“長三角一體化”
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區并不局限于良渚古城,它涵蓋了現代的江浙滬,尤以江蘇的分布最為廣泛,有昆山趙陵山、江陰高城墩、無錫邱承墩、常州青城墩、句容孔塘等良渚文化遺址,并且這些遺址占了好幾個良渚文化之“最”。
蘇州草鞋山遺址在良渚文化研究史上首次發現了琮、璧、鉞等玉禮器,將“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等禮玉分工,從西周時期追溯至良渚時期。
常州寺墩遺址3號墓出土玉琮33件、玉璧24件,其中玉琮數量是迄今良渚文化墓葬中見到最多的一座。
位于興化、東臺兩市交界處的蔣莊遺址,首次在長江以北地區發現了等級較高的良渚文化墓地,突破了以往學術界認為良渚文化分布范圍不過長江的傳統觀點。
良渚王國另一處都城在江蘇
與浙江的良渚古城系統相比,江蘇的良渚文化具有自身發展的脈絡和格局。
蘇南地區不僅是良渚文化的首發地之一,晚期也存在一個以寺墩為中心的文化核心區。
良渚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玉器文化。這些玉器不但類型豐富、制作精美,還用來明確尊卑、劃分等級。當時的國王擁有代表神權的玉琮、玉璧,象征王權、軍權的玉鉞。作為神王之國,最突出的就是玉琮,被良渚人用來做通天的禮器。寺墩遺址3號墓出土玉琮33件,是迄今良渚文化墓葬中見到最多的一座,墓主極有可能就是一位國王。
“因此良渚文化或有兩個都城,一處就是浙江的良渚古城遺址,另一處則位于江蘇的寺墩遺址,但這話講出來,要用10年甚至20年的工夫來印證。”林留根說。
為了擴大生存空間,分布于該地區的族群,以蘇南地區為根據地,向北方挺進,在江淮和黃淮地帶,與居住在黃河下游的大汶口人展開了持久的爭奪、對抗,在碰撞中共同融入了華夏文明大家庭。
“新沂花廳遺址、興化東臺蔣莊遺址、東臺開莊遺址是良渚文化勢力北擴的典型遺址。”林留根說。
林留根建議,一方面,應該將良渚文化其他遺址打造成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的擴展項目。“良渚文化涵蓋整個長三角地區,甚至更多的地方在江蘇。”
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建設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串聯起長三角重要的良渚文化遺址。“如果說良渚國家遺址公園本身它是一個皇冠的話,這些遺址就像串飾一樣,顯得很完整。”林留根說。
“此外,長江下游的良渚文明還有很多未解之謎需要繼續探索,比如,它是怎么起源的?怎么發展的?它對世界文明的影響是什么?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是什么?我們要更好地把良渚文明的故事,或者說是把長江下游的這個文明故事繼續講好,這個故事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當中最精彩的篇章。”林留根說。
來源: 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