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頭發和頭皮,關系到個人形象和氣質,也影響皮膚等器官的整體健康。頭皮和頭發、毛囊和皮脂腺等構成了人體生態小環境,如果頭皮有紅腫、疼痛、頭屑、長癬、瘡癰等問題,意味著生態平衡打破,出現感染征兆,需要及時調理。

1.頭皮上的小疙瘩是什么

頭皮上長的小疙瘩,如果是白色或淡黃色、小米粒大小的顆粒,可能是由于頭發出油太多未及時排出,產生的顆粒狀白頭,代表體內的雄激素分泌比較旺盛,是相對健康的。

頭皮像一個“大油田”,密布了400至900個滋潤頭發和保護頭皮的皮脂腺。在油脂分泌較多的情況下,分泌物就容易黏合汗液、頭皮屑、細菌和灰塵,形成肉眼可見的顆粒物,可以通過洗頭清除。但當小顆粒向大片的小疙瘩、痘痘轉變時,就需警惕可能是疾病發出的信號。

2.頭皮上的小疙瘩可能是這4種病

頭皮出現紅色丘疹,可能是毛囊炎

頭部銀屑病嚴重時會出現暫時性脫發,如經常搔抓頭皮導致破皮后留下瘢痕,則可能引起永久性脫發。銀屑病是多病因參與的疾病,只能通過藥物進行緩解與控制。頭皮出汗、頭皮衛生狀況不佳等導致毛囊被細菌、真菌、病毒或蠕形螨感染,易導致毛囊炎。

頭皮覆有厚鱗屑紅斑,可能是頭部銀屑病

頭頂部位出現白色鱗屑,伴有炎癥性的丘疹以及脫發情況,可能是頭癬。頭癬主要通過傳染而得,可分為直接感染和間接感染。如接觸頭癬患者或有病的貓、狗等動物,頭對頭接觸可能感染頭癬;使用頭癬患者用過的梳子、理發工具、帽子、床單、枕巾等,也可能感染頭癬。

頭皮丘疹伴隨瘙癢,可能是脂溢性皮炎

頭皮上出現紅斑、小丘疹,覆蓋著灰白色鱗屑,伴有瘙癢感,嚴重者頭皮甚至有滲出、結痂、有臭味等,可能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脂溢性皮炎,會反復發作。男性雄激素較多,油脂分泌旺盛,更容易出現脂溢性皮炎。此外,日常飲食油膩、嗜酒、熬夜、精神壓力大,也會對發病產生一定影響。

3.做好6件事養護健康好頭皮

保持頭皮清潔

保持清潔是頭皮健康的關鍵,但洗頭不是越頻繁越好。油性發質者可每天洗發1次,中性或干性發質者可調整為每周3至4次。挑選洗發產品時,應關注配方表,推薦富含石栗籽油滋養精華、維生素原B5等天然成分的潤澤保濕洗發露,清潔污垢和多余油脂的同時,還能調理頭皮水分及油分的平衡,調節頭皮新陳代謝,讓頭發健康生長。

洗發時水溫最好在35至40℃,水太冷無法有效洗去頭皮上的油脂,水太熱會刺激頭皮并過度清潔油脂,導致發質受損后易斷裂或毛躁。

護發素不接觸頭皮:防止毛囊堵塞

護發素既可滋養頭發,又能起到屏障作用,保護頭發免受干燥空氣和織物的傷害。富含植物精華的固源韌發護發素,具有精準修護科技,更有效地修護脆弱受損發質,增強發絲韌性。搭配使用富含摩洛哥堅果油、鱷梨油、石栗籽油的滋養修護精華油,效果更佳。

涂抹護發素至少離頭皮1至2厘米遠,沿耳朵附近往發尖方向涂抹至發梢即可。如果護發素抹到頭皮上,可能會導致頭皮毛孔堵塞,引起脫發。

避免頻繁燙發:減少頭皮刺激

燙發劑中的化學試劑會損傷頭發毛鱗片,引起頭發干枯分叉,對頭皮產生刺激,引起毛囊炎癥。燙發使用的化學藥水或染料,易導致頭皮紅腫、瘙癢、疼痛等不適癥狀,嚴重時會引起頭皮糜爛、滲出。頻繁燙發還可能導致發根松動,使頭發容易脫落,嚴重時可能會導致毛囊損傷或壞死,造成永久性脫發。

不要撓頭皮:避免頭皮感染

頻繁撓頭皮或摸頭皮,手指及指甲上的細菌會傳播到頭皮上,誘發頭皮出現慢性炎癥,導致真菌、細菌感染,引起或加重頭皮的痘痘和膿包。如果頭皮出現痘痘,建議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查明病因,對癥治療。

均衡飲食,規律作息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會造成頭皮環境發生變化,愛出油、易發癢。日常膳食應減少高糖、高脂、辛辣、刺激、煎炸、燒烤類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蔬菜以及豆類。同時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早睡早起,遠離酒精,減少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