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慢性鼻炎等鼻科常見病的治療中,除傳統的中醫藥辨證施治在起作用外,疾病的預防、調護方法的宣講也占到很大的比重,還有特色的中醫外治方法,也往往會達到速效的目的,這種多樣且靈活的方法配伍,使得中醫藥治療常見的鼻科疾病凸顯優勢。
常見的鼻病外治法有薰鼻法、洗鼻法、滴鼻法、涂鼻法、外敷法、穴位貼敷治療、塞鼻法、針刺、鼻內針刺法、蝶腭神經節針刺法、埋撳針法、穴位埋線法、穴位注射、中藥燒灼涂擦法、灸法等。
(1)薰鼻法
一般針對兒童、孕婦等難接受或不能接受其他外治法的人群,用于鼻咽癌、鼻前庭炎、萎縮性鼻炎等以鼻腔干燥、疼痛、痂皮較多等為主要表現的需要熏蒸治療的疾病。常用藥有金銀花、連翹、蟬蛻、升麻、薄荷等疏風解毒類中藥。
方法為涼水下藥,大火燒開,小火15分鐘左右,適當晾溫后用其蒸汽熏鼻,盡量用鼻吸氣、口呼氣的方法進行,每天2次—3次,每次10分鐘—20分鐘為佳。
(2)洗鼻法
一般除了鼻腔明顯堵塞的人群及中耳炎病史的人群外均適用,根據疾病性質不同用藥不同,如鼻竇炎常用黃連解毒湯為主方,過敏性鼻炎常用疏散風寒的藥物為主方,正常煎煮后晾溫,取上清液即可。
患者微微低頭向前,稍側轉45度,張口說“啊”或“開”的同時,用洗鼻器將藥液從在上面的鼻孔處緩緩擠入,使藥液經過鼻腔從另一側鼻孔流出,兩側交替進行,每日一次即可,若為他人操作,則一定是能配合好才可應用,避免引起中耳炎或者氣管炎。
(3)滴鼻法
適用于各類鼻病,用特制的藥油或是藥液滴鼻,用法是平臥,將頭部懸空或將肩部墊高,使頸部后仰,直至鼻孔向上后再滴藥,每側1滴—2滴,滴藥后可短暫捏鼻翼處促進吸收,之后可將頭部回正。每天1次—2次。
(4)涂鼻法
適用于鼻腔干燥人群,用清潔的棉簽頭部薄薄蘸取特制的藥油或藥膏,均勻涂擦于鼻前庭處,也就是長鼻毛的位置,每天1次—6次。
(5)外敷法
適用于風寒鼻塞或鼻部癤腫、以及酒渣鼻患者。風寒鼻塞用疏風通竅的藥物煮成中藥液,小毛巾蘸取后擰至不滴水,即可外敷于鼻部及面部,起到溫通散寒通竅的目的。
酒渣鼻或鼻部癤腫的患者則是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中湯藥外敷,達到消腫止痛,散結排膿的效果。
(6)穴位貼敷治療
根據治療目的不同,選取藥物配伍不同,貼敷在相應的穴位上,分別起到利鼻通竅、溫陽散寒、引火歸元的目的。
如用通竅醒神的藥物制作藥餅,貼敷于迎香穴、上迎香穴、印堂穴、大椎穴等穴位適用于鼻塞明顯的患者;用溫陽散寒,溫經通絡、豁痰利氣的藥物貼敷于背俞穴上,起到散寒止咳、止涕通竅以及保健養生的作用;用溫中理氣、補火助陽的藥物貼敷于三陰交、涌泉穴等穴位上,起到引火歸元、熄風安神等作用。每次選取2穴—6穴,多則十余穴進行貼敷,敏感肌膚0.5小時—4小時,耐受者可貼敷4小時—8小時,每日一次。
(7)塞鼻法
用清潔的棉棒蘸取特制的藥粉或藥膏、藥水塞鼻,一般用于鼻竇炎、過敏性鼻炎、鼻息肉的患者,起到通竅排膿、取涕升陽的作用,可上午用一側鼻腔,下午用另一側,塞鼻同時發“啊”聲以免引起嗆咳,每次20分鐘到1小時為佳,塞鼻后可能出現打噴嚏、流鼻涕、少量鼻出血等現象,均屬正常表現。
(8)針刺法、鼻內針刺法、蝶腭神經節針刺法
對鼻塞、影響嗅覺的患者效果比較明顯,嚴重者可每日或3日針刺一次,慢性者可每周一次,5次—7次為一療程,孕婦及對疼痛敏感者慎用。
(9)埋撳針法
適用于小兒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患者,可起到疏風通竅、消腫止鼾效果,一般用在迎香、上迎香、印堂、風池、肺俞等穴位,每24小時更換一次,發作期連用3天,慢性期每周一次即可。
(10)穴位埋線法
穴位埋線法是根據針灸學理論,通過針具和藥線在穴位內產生刺激經絡、平衡陰陽、調和氣血、調整臟腑,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一般用特制的一次性醫療器具將人體可吸收的載體羊腸線(15天左右可自行吸收)植入迎香穴等相應的穴位,腸線在體內對穴位產生一種緩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長效針感效應”,達“深納而久留之,以治頑疾”的效果。
每20天—30天治療一次,可避免每日針灸之麻煩和痛苦,適用于各種慢性、頑固性疾病以及時間緊和害怕針灸痛苦的人。
(11)穴位注射治療
穴位注射治療又稱“水針”,是用中西藥物注入相關穴位來治療疾病的方法,適用于比較頑固的鼻病。
(12)中藥燒灼法
用有腐蝕作用的藥物,如鴉膽子油等,涂擦在鼻腔內鼻丘、內迎香等處,達到收縮鼻甲、脫敏消腫的作用,適用于過敏性鼻炎及輕微的鼻出血患者。
(13)灸法
以艾絨為主要材料,或摻入少量辛溫香燥的藥末,用麥粒灸、艾柱灸或雷火灸等方法,在局部或全身進行治療,起到溫經通絡,升陽舉陷,行氣活血,祛寒逐濕,消腫散結等作用,并可用于保健。
對虛寒型過敏性鼻炎患者較為適宜。中醫對鼻部疾病外治方法很多,以上僅是常用的一部分,在臨床應用中常可單用或者聯用,但具體選擇哪種外治方法,還需要醫師根據病情決定。
來源: 醫藥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