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兩項大型研究證實新冠感染可能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引發廣泛關注。許多康復者反映出現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癥狀。那么,面對這一新冠后遺癥,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科研實錘:新冠病毒確實可能導致認知下降
近年來,隨著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關于其長期影響的研究越來越多。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尤其受到關注。最新的研究成果顯示,新冠病毒感染后,患者的認知功能可能會出現明顯下降,這種現象在公眾中通常被稱為“腦霧”。
研究證據
2024年2月29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布了兩項重要的研究。這兩項研究分別來自英國和挪威,通過大規模的數據分析,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證明新冠病毒感染確實會導致大腦認知功能的下降。
英國的社區人群隊列研究對超過10萬人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即便是輕度感染且癥狀緩解者,認知能力也可能受到影響,相當于智商分數下降約3分;而對于曾進入重癥監護室的患者,智商下降幅度更是高達9分。這種認知功能的下降主要體現在記憶、推理和執行功能任務等方面。
挪威的研究更是長遠追蹤了感染與未感染人群的記憶力狀況,結果表明,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者在記憶力方面的問題更為突出。因此,無論感染程度輕重,新冠病毒的確有可能對我們的大腦認知功能造成長期損害。### 新冠后遺癥新焦點:“腦霧”
2022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在《新冠肺炎個人康復指南》中引入了“腦霧”這一名詞,形象描繪了部分新冠康復者所面臨的認知困擾,如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分散、思維遲鈍等問題。
其實,“腦霧”并不是一個醫學專業術語,而是一種主觀感受。很多新冠患者在核酸或抗原轉陰后,仍然會感到頭昏、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這些都是“腦霧”的表現。
在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后認知障礙診治和管理共識》中,提到新冠感染后認知減退的發生率可能高達22%-35%。
破“霧”之道:有效應對新冠后遺癥“腦霧”
面對新冠后遺癥中的“腦霧”現象,我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后認知障礙診治和管理共識》給出了科學分類。對于已經有認知障礙(記憶、語言、定向、應用、注意力、知覺和執行功能障礙)的患者,應尋求神經內科的專業診療;而對于“腦霧”這類非結構性損傷的認知模糊狀態(注意力不集中、失語、健忘等,同時可能伴有疲勞、缺乏動力和睡眠障礙等),大部分患者有望在1個月至1年內逐漸恢復。
在此基礎上,世衛組織還提出了九點實用建議,幫助新冠康復者改善“腦霧”癥狀:
1. 減少干擾環境:選擇安靜、無打擾的地方進行工作,必要時使用耳塞。在閱讀時可以通過遮住部分內容,或者用手指做標記來提高專注力。
2. 抓住最佳狀態:在精神較為充沛時完成需要思考的任務。
3. 經常休息:適時調整工作節奏,避免疲勞積累。保證高質量的睡眠,也可通過冥想、泡澡、聽音樂等方式放松身心。
4. 設定合理目標:確立明確且可達成的目標,如每天閱讀五頁書,以保持積極動力。
5. 制定時間表:規劃每日和每周任務,分解大任務為小塊,幫助自己更好地管理時間和精力。
6. 使用激勵機制:每當達成一個小目標時,給自己適當的獎勵,如觀看喜歡的節目或散個步。
7. 一次只做一件事:避免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以免加重認知負擔,容易出錯。
8. 利用輔助工具:善用清單、備忘錄、日歷等工具協助記憶和組織。
9. 腦力鍛煉:嘗試各種益智活動,如拼圖、數獨、記憶訓練和閱讀,從那些具有一定挑戰性但仍可完成的開始,逐漸增加難度,有助于保持和提升腦力水平。
最后,生活中偶爾的“腦霧”體驗實屬正常,而在經歷新冠康復后出現類似癥狀,不必過于恐慌。遵循上述科學指導,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調整生活方式,相信多數人能夠順利度過這一階段,“撥開迷霧見光明”!
來源: 澤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