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既是茶葉種植大國,也是茶葉加工出口大國,更是茶葉的消費大國。我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將我國的茶葉分為許多種類,像烏龍茶、綠茶、黃茶、紅茶、白茶和黑茶等都是大家說得出的種類。可是,你聽說過磚茶嗎?

磚茶,簡而言之就是形狀呈磚型的茶塊。作為一種后發酵茶,它是通過將黑(毛)茶緊壓后形成的再加工茶。磚茶可細分為茯磚茶、青磚茶、花磚茶、黑磚茶和米磚茶等,主產于云南、湖北、四川、湖南等省份。因其能消解牛羊肉之肥膩,去除青稞之熱,補充多種人體所需礦物質,故而深受少數民族群眾喜愛,西藏、青海、新疆和內蒙等地也因此成為了磚茶的主要消費地。

眾多磚茶之中,茯磚茶因其獨具的“發花”工藝而顯特殊。由于先前它的生產是在伏天進行,故得名茯磚。又因其口感和功效類似中藥茯苓,而被稱為“茯茶”或“福茶”。它與花磚和黑磚茶存在明顯不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壓制程序不同,這主要體現在磚體厚度上。茯磚的“發花”工藝要求磚體松緊適度,有足夠的空間可供微生物生長繁殖。

其二,將茯磚茶從磚模取出后,要先包裝再行烘干,以利更好的“發花”。至此,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所謂的“發花”究竟發的是什么花呢?

茯磚茶的“發花”其實是一種促進益生菌——“金花菌”生長繁殖的工藝。“金花菌”學名為冠突散囊菌,因它可產生金黃色孢子且形狀似花,故得名“金花”。先前“金花菌”多出現在年份長久的靈芝屬真菌之上,現在在茯磚茶、青磚、康磚,以及少數有一定年頭的普洱茶中均有發現。

但由于“金花”最早大量發現于茯磚之上,且其香氣和滋味與黑茶搭配適宜、美妙,故唯有茯磚茶將“發花”這一特殊工藝發揚光大。一般而言,茯磚茶中“金花”越多,磚茶品質就會越好,民間更是有“茶好金花開,花多茶質好”的說法。但實際上“金花”本身并無特殊營養價值,其主要是通過產生氧化酶和淀粉酶來促進茶葉中的淀粉、蛋白質,以及多酚類物質轉化成紅褐色有益人體的物質。長期飲用,不僅能夠改善人們的睡眠質量和消化系統機能,還會增強人體抵抗力,防止疾病入侵呢。

“金花”如此珍貴,是不是在所有茯磚茶上都有它的身影呢?顯然不是,“金花”的出現需要滿足三個條件:①磚茶須保持外部干冷,內部濕熱,進而為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良好環境;②磚茶內部應當有足夠多的養分為微生物生長保駕護航;③茶原料內需有“金花菌”,或在后期晾制過程中能夠接觸到這一微生物,且“金花菌”能夠有效附著和繁殖。

“金花”雖好,可在日常飲用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將其與惡名昭著的黃曲霉進行區分。“金花菌”和黃曲霉同屬曲霉菌屬,形態相似,易混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對其加以區分。

首先,觀察茶體。茶體上附著的“金花菌”,易于拆分、掰碎,沖泡后茶葉形狀完整且富有彈性。而黃曲霉附生茶體則會變質發霉,葉片易碎,沖泡后茶葉凝結,不易開散。

其次,觀察菌體本身。“金花菌”多存在于磚體內部,個體清晰,呈金黃色、渾圓狀。而黃曲霉顆粒細微、易散,菌體呈不規則干癟狀,顏色多為淺黃色,常出現于茶磚表面和角落,在一定的生長期還會形成菌絲。

再次,辨識茶湯。黃曲霉附生茶葉多呈碳黑或棕黑色,并伴有一定的霉腐氣味,沖泡幾次后茶湯會變淡,濁度不變。而“金花菌”發酵茶品所制茶湯呈紅色,透亮、清澈,味道香醇,經多次沖泡色味依然不減。

通過以上了解,各位是不是已經有了一品開滿“金花”磚茶的想法了呢?有了,就行動起來吧。

拓展資料:茶的分類

茶的種類繁多,“茶葉學到老、做到老,茶葉名目認不了”便是對此十分形象的描述。根據制作方式的不同,國際上通常將其分為不發酵茶、半發酵茶,以及全發酵茶三類。我國著名茶學家陳椽教授根據茶葉品質和加工工藝的不同,提出了六類茶分法,即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烏龍茶)、紅茶和黑茶,具體如下表所示。

-END-

*本文為《胖魔王的微生物陣地》(微信號:nldxhjwswx)首發,任何媒體轉載時須保留《胖魔王的微生物陣地》名稱及微信號。未經許可,嚴禁對包括標題在內的任何改動。

*文中圖片大部分引自網絡,如不慎侵權請告知。歡迎朋友們就內容進行斧正,一切為了更好的科普。

來源: 胖魔王的科普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