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紫金山)地處北亞熱帶北緣,屬亞熱帶與暖溫帶間的過渡地帶,具有北亞熱帶氣候特征,水熱資源豐富,生境條件變化相對較大,為多種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利條件,地帶性植被類型為落葉闊葉林和落葉 - 常綠闊葉混交林。降水豐富、四季分明、氣溫變化小、水分虧缺也相對較低,這樣的氣候條件特別有利于落葉闊葉林的生長。另外,鐘山的地理環境及森林的氣候調節作用形成了局部的特殊小氣候環境,為部分常綠植物的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鐘山局部地段自然分布著一些常綠闊葉樹種,如苦櫧、冬青等,并在山南的東、西馬腰之間形成了常綠 - 落葉闊葉混交林。

“極美鐘山·生態篇”之《鐘山草木》

歷史上,人工造林對紫金山植被恢復起到了積極作用。近代的造林工作始于1911年。1916年,江蘇省第一造林場成立。1928年籌備建立中山陵園。初期的造林以馬尾松為主要樹種,全山幾乎為四季常青的松林所覆蓋。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隨著森林的自然演替,地帶性植物群落逐漸恢復,人工林已逐步向次生天然林演替,形成了林相良好的以次生天然林為主的森林群落。由于天然植物區系的恢復及地帶性植物群落類型的形成,紫金山不僅成了全國著名的重點風景林區之一,還成為我國北亞熱帶地帶性落葉- 常綠闊葉林地帶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基地之一。截至2023年,紫金山森林面積為2 300多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76.8%,植被茂盛,林相優美,是我國北亞熱帶長江下游地區重要的風景林區。

鐘山動植物資源豐富,有本地野生種子植物113科386屬701種,蕨類植物25科36屬80種(包括2 變種)。根據2021年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紫金山共有國家保護植物26種,包括金蕎麥、野菱、粗梗水蕨、明黨參、野大豆、大葉櫸樹、中華獼猴桃、蕙蘭、白及、浙貝母等野生植物和秤錘樹、寶華玉蘭、金錢松、夏蠟梅等16種栽培植物。

作為著名的風景名勝區,紫金山植物保存較好,孕育了大量古樹名木資源,截至 2023年,列入《南京市古樹名木名錄》的有31科54屬75種共1 320株,占南京市古樹名木總數的63%。

為豐富景區特色景觀,景區陸續建成了“天下第一梅山”梅花山、蠟梅園、櫻花園及靈谷桂花園等植物專類園。梅花山位于明孝陵景區內,是國內唯一位于世界文化遺產內的賞梅勝地,植梅面積1 533畝,共植梅35 000余株,涵蓋了11個品種群的360多個品種。蠟梅園位于明孝陵的陵墓中軸線兩側,占地80余畝,植蠟梅60多個品種3 000余株。桂花專類園“萬株桂園”位于靈谷寺景區,植桂花40余個品種18 000余株,是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桂花專類園。“千年靈谷寺,萬株桂花香”被列入金陵“新四十景”之一。

專類園建設更加豐富了紫金山的自然景觀,是對森林景觀的有益補充。現在的景區山綠景美,成為廣大市民游客休閑放松的生態寶地。春天,山林間野花遍地,梅花山的梅花爭奇斗艷,玉蘭路的玉蘭樹花飛滿枝頭,櫻花園的櫻花演繹著一場繽紛浪漫的花事。夏日,山林濃蔭蔽日,郁郁蔥蔥的森林變身成了“天然空調”,為游人提供了舒適的避暑地。秋天,桂香清甜,“萬株桂園”成了一座巨大的天然香薰房,令人心曠神怡;深秋時節,山林如一幅艷麗的巨幅油畫呈現于金陵大地。冬日,蠟梅園的蠟梅凌寒盛放,枝頭美麗的花朵和馥郁的香氣為原本蕭瑟的寒冬增添了勃勃生機;雪時的景區,四處玉樹瓊枝,宛若水晶宮般美輪美奐……

《鐘山草木》以四季為時間軸線,跟隨季節的腳步,細數鐘山代表性植物,闡述植物背后的故事,詮釋其中的意趣。你不僅可以從中了解相關的專業知識,還可以從草木的角度窺見鐘山之美、之趣、之意味雋永。本書分為春、夏、秋、冬四章,一共收錄28篇植物科普散文。希望我為你奉上一本既有知識內容又有情感溫度的小書。

我引用蕾切爾·卡遜的一句話作為本書寄語:“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本文選自“極美鐘山·生態篇”之《鐘山草木》(南京中山陵園管理局、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組織編寫,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孫琴、董麗娜主編)。

來源: 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