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發生了大血管病變、下肢血供不足,同時又有微血管病變、神經病變而造成踝關節遠端的足部血管神經出現病變,進而出現足部潰爛。如果進一步合并感染,會發生糖尿病足壞疽,導致殘疾甚至死亡。糖尿病足的發生與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等因素有關。
糖尿病足的癥狀
患者在早期僅出現足部皮膚瘙癢、干燥、無汗或色素沉著,但隨著病程的延長,神經系統發生病變而導致肢端感覺異常,如感覺遲鈍、麻木等,行走時有腳踩棉花感,有時會出現間歇跛行、靜息痛甚至刺痛;同時由于雙下肢肢端肌肉營養不良,可出現萎縮及關節變形,如弓形足、錘狀趾、夏科氏關節等。一旦不慎產生傷口,如合并感染,則局部形成紅腫、水皰、血泡,較重者出現糜爛、潰瘍,甚至是局部干性、濕性或混合性壞疽。
糖尿病足的診斷
糖尿病足是由高血糖和各種病理生理改變引起的神經系統損傷。神經傳導速度測量儀能檢測神經傳導速度,客觀反映周圍神經的損傷程度,為診斷提供依據,對糖尿病足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主要基于神經傳導速度的變化。如果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早點接受檢查,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可以減少足部潰瘍的發生,避免壞疽、截肢。
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快節奏的都市生活,糖尿病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這已然成為了威脅人們身體健康的公共問題。由于很多糖尿病的患者經常忽視自己的足部變化,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DF)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加。近年來,糖尿病足的預防和護理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定期接受足部檢查和教育能夠有效降低足部并發癥的發生率。足部檢查包括神經功能和血液循環評估,提早發現足部病變并及時處理。教育方面,糖尿病患者接受營養指導、足部護理技巧和鞋履選擇等方面的培訓,以提高他們對糖尿病足的認識和自我管理能力。護理方面,研究發現使用適當的足部護理產品和技術,如足部保濕劑、適合的鞋墊和足弓支撐,可以減少足部皮膚損傷和潰瘍的風險。此外,足部康復和康復訓練也被證明對恢復足部功能和減少殘疾具有積極的影響。這些研究進展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全面和個體化的預防和護理策略,以降低糖尿病足并發癥發生的風險,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糖尿病的患者要非常注重可能引起足部潰瘍的高危要素,評估糖尿病患者是否有足部潰瘍或神經病變或足部皮膚呈暗紅紫色及關節嚴重畸形等,以及失明、腎臟疾病或不合適的鞋子等其他危險因素。對于已經被診斷為糖尿病的人群來說,定期進行足部檢查是關鍵。這可以通過定期就醫并進行全面的足部評估來實現。足部檢查應包括神經功能檢查(如單纖維神經傳導速度測試)和血管狀況評估(如血流動力學測試)。對于未被診斷為糖尿病的人群稱為高風險人群篩查,對于存在糖尿病足高風險因素的人群,也應進行篩查。高風險因素包括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代謝異常等。對于糖尿病患者和高風險人群,定期進行足部評估是預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步驟[10]。包括檢查足部皮膚狀況、足弓形態、足底壓力分布等。任何異常發現,如潰瘍、麻木、腳背或足底壓力點等,都應引起注意并進行及時處理。
足部護理
①保持足部的干燥和清潔是足部護理的重要方面[16]。養成每天洗腳的良好習慣,使用溫水和溫和的肥皂清洗足部,徹底沖洗并輕輕擦干。中性皂液洗腳后用溫水泡腳,泡腳前一定要用溫度計試溫,防止燙傷,腳部有破損患者禁止泡腳。泡腳后用毛巾輕擦腳,注意擦干腳裂隙殘留水跡,尤其是腳趾尖,同時仔細觀察皮膚的色澤、溫度、濕度變化,查看有無外傷、水腫、水皰、皮損,評估疼痛程度及血管搏動、感覺功能運動及反射情況等。保持足部干燥,特別是腳趾之間的區域,以防止真菌和細菌感染的發生。保持足部皮膚的柔軟和水分也很重要。
②使用適當的保濕劑,但避免將其涂抹在足底或趾縫上。出汗易引起真菌感染,洗腳時可用醫用酒精擦拭腳趾縫,足部皮膚干燥者足跟部出現龜裂,應用羊脂油類潤滑劑,均勻涂抹足部皮膚,輕輕按摩,使之充分吸收。同時,修剪足甲要小心謹慎,盡量避免剪得過短或過尖,減少創傷和內傷的風險。
③選擇合適的鞋類。糖尿病足患者應定期修剪指甲,防止外傷繼發感染。選擇尺寸合適、鞋尖寬大、厚底、面料軟、透氣性好寬松舒適的軟底鞋。避免高跟鞋和尖頭鞋。鞋子應該具有足夠的支撐,以減少足部壓力和摩擦。
本文作者:盧紀寶 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小集鎮中心衛生院
來源: 健康科普宣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