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我國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哪环Q為“地球的癌癥”,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今天是植樹節!那么,問題來了:治理土地荒漠化,種樹有用嗎?
當然有用!要問為什么,我們首先要來了解一下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什么。關于這個問題,專家們早有研究,有學者提出沙漠自古以來就存在的論斷,也有研究者將沙漠的形成歸結于氣候變化,還有人認為人類應該為其沒有底線的生產勞動買單……而土地沙漠化最直觀的表現之一就是降水不足,那么什么情況下才能產生降水呢?這里有一個很關鍵的條件——相對濕度,它同時受到溫度高低和空氣中含水量兩方面的制約??茖W研究表明,相對濕度達到100%是形成降雨的必要因素,但可惜的是,任何在降雨之后形成的濕潤空氣的相對濕度都達不到100%,所以,如何補充“達不到的這一部分”非常關鍵。已有研究表明:在不能形成地形雨(即氣流沿山坡被迫抬升引起的降水現象)的地區,降雨需要空中的濕潤空氣和地面水蒸氣二者的相互配合。因此,如何增加地面水蒸氣的體量就成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注:相對濕度,指空氣中水汽壓與飽和水汽壓的百分比,即濕空氣中所含水蒸汽的份量接近飽和的程度)
地形雨原理圖
那么,誰能為我們帶來大量的地面水蒸氣呢?毫無疑問,就是植物,因為每株植物都是巨大的蒸發器,它們就像一臺功率強勁的抽水機,會源源不斷地將地表水分送上天空,從而為降雨提供了充分的條件。舉例來說,位于南美洲內陸深處的亞馬遜熱帶雨林雖然遠離海洋,得不到來自海洋的濕潤空氣的眷顧,但依然常年雨量充沛,就是因為那里眾多的繁茂植物會釋放大量的水蒸氣,所以根本不愁沒雨下,很好地詮釋了什么叫“自力更生,豐衣足食”。但是,不同的植物其蒸發量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喬木(闊葉林>針葉林)>灌木>草,每棵喬木每年可以產生十幾至幾十噸的水分(學姐種的樟子松就是喬木的一種)。
亞馬遜熱帶雨林
由此可知,當地面的植被由森林變為草原,蒸發量就會大幅減少,而草原退化為沙地,蒸發量會進一步減少,如此下去,氣候就會越來越干燥,當沙地最終退化為沙漠之時,也就發生了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
可是,當學姐興致勃勃地和身邊的小伙伴描述森林對增加降雨量如何重要時,學姐身邊的一位“質疑君”提出了異議:鐵骨,既然每棵樹都是一臺抽水機,那地下水遲早有一天要被抽完,種得越多,抽得越快,到時候,所有的土地都會干涸,我們就沒有水喝啦!你這理論,不靠譜不靠譜。
聽完這番言論,學姐我真是欲哭無淚,但一時又不知該如何正面回應,遂采取曲線救國路線,先轉移話題。
我問他:那你知道機井嗎?
質疑君:機井?打地下水的井?
我:對。就是那些把一根鐵管一直打到地下,裝上電機和泵,作業時轟隆隆響的取水機器。
質疑君:只聽過,沒見過。
我:那你覺得機井會把地下抽干嗎?
質疑君:這個……不好說。不過,我們都用了那么多年機井了,現在不是照樣能喝到水么。
我:說得沒錯,目前咱們國家地下水開采總量已占總供水量的18%,北方地區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業用水和33%的農業灌溉用水均來自地下水。全國657個城市中,有400多個都是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的。
質疑君:這么看來,我們離不開機井啊,沒了機井,我們還真是沒水喝了。
我:切莫以偏概全,你可知道,這機井的管子已經越打越深,大有一發不可收拾之態?
質疑君:那還不是為了能打到水嘛,可以理解。
我:可是,如果一個地方有一臺機井打到了80米,人們用它打到的水維持生活尚可理解。那如果10臺、20臺,甚至100臺機井都同時打到80米取水,你覺得這個地方地下80米的地方還會有水嗎?
他終于陷入了沉思……(我終于要開始反擊了)
我:一旦地下80米的地方沒了水,勤勞的人們就會堅持不懈地往下打,100米、200米,甚至更深,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不僅如此,機井的不合理開采,還會產生地面的沉降、地下水水質惡化等問題。試問,那些被化肥、化工物質污染過的水,你還敢喝嗎?
質疑君:我……那我每天喝的都是什么……
我看他驚慌失措的表情,連忙安慰道:我說的這些只是目前部分地區存在的問題,你每天喝的水還是有安全保障的,放心吧。
質疑君:謝天謝地。
某地令人堪憂的地下水水質
地下水污染的流通之道
墨西哥城由于持續抽取地下水,地面已經下沉6—7米
我:不過如果我們對這個問題不引起重視,依然過度、不合理地使用機井開采地下水,那以后水質怎樣可就不好說了。
質疑君:那倒是。不過你那個“種樹引誘降雨”的理論我還是不能認同,既然都是“抽水機”,原理相同,機井存在這么多隱患,那么種樹也一定存在弊端。
我:你終于說回正題了。我可以負責任地講:種樹不會把地下水抽干,因為樹木是從地表取水的。而且,樹木的增多會使空氣更加濕潤,從而產生更多的降雨,就會更好地滋潤地表的植物,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啊,兄弟!
他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我不知道這是對我誠心誠意的解釋聊表心意還是真的懂了點什么,不管怎樣,哪怕他只明白了其中一點,這星火足以燎原,也是好的。
來源: 中國數字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