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人節
別人狂撒“愛情狗糧”
咱們囤點兒科學干貨
謹以此短文
祝相愛的人越長越像
單身的人健康不肥胖
01/是什么導致中國成為“世界首胖”?
在我國60、70年代,大家都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在過去20年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常常沒日沒夜地工作,且現在有手機打游戲,有電腦看視頻,到了晚上肚子餓了,還想喝個奶茶,就會出現了這種飲食結構改變的情況。
由于工作強度的增加,長時間久坐不動,而我們攝入的能量又超出了機體所需,輸入能量和輸出能量不平衡就會導致肥胖。目前人們的生活模式、工作模式以及飲食結構,都是更傾向于“輸入大于輸出”的狀態。
我們大量高能量、高脂肪、高油脂、高碳水的化合物,會導致這些能量沒有地方去消耗,那么它就會轉化成脂肪、糖類,儲存在我們機體內。久而久之,這些攝入的食物就會變成脂肪,堆積在我們的皮下,出現類似于“啤酒肚”或者“蘋果型”身材。
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如果人們增加對于肥胖的認知,了解更多肥胖可能導致的各種各樣的疾病,那么年輕人們也會更多地去在意自己的飲食結構。
02/為什么兩個人在一起久了越來越像?
在過去的5年時間里,除了美國的微生物組計劃,中國也有自己的微生物組計劃。比如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周宏偉教授和廣州市cdc所牽頭的廣東省微生物組計劃。
通過地區范圍甚至全球范圍內的腸道菌群的研究數據發現,即使是在廣東省內100公里的區域內,腸道菌群也可能出現個體之間的差異。
其實在我們剛出生的時候,這些來自于媽媽母乳的腸道菌群、來自于環境里邊的微生物,就已經決定了我們喜歡吃什么,我們將來以后會有什么樣的疾病風險。
這些飲食差異、地區差異以及個體家庭環境的基因差異,都會導致我們出現不同的菌群結構。比如說在四川的孩子可能更喜歡吃辣的、麻的;在廣東的孩子更喜歡吃清淡的;在山東的孩子或者東北的孩子更喜歡吃比較咸的,這些都跟我們的腸道菌群會有密切的關系。
對比國外,比如美國人、歐洲人是以牛肉、奶酪、面包為食,而中國人是以碳水化合物與谷類物質為主要食物。這種傳承下來的不同的飲食結構,也決定了腸道菌群結構的影響。因為現在研究數據表明,腸道菌群也具有遺傳性,它會順著父母傳給孩子。
此外,我們還發現一次接吻可以傳遞幾千萬個微生物。當一對夫妻結婚以后長期生活在一起,他們的飲食結構、飲食習慣、腸道菌群會逐漸地趨于一致,他們的長相變得越來越相似。
03/如何預防青少年肥胖?
在中國,70、80年代的孩子常常吃不飽、餓肚子。而90年代出生的孩子或者00后,由于經濟的高速發展,父母的收入顯著高于70、80年代,所以現在的孩子主要是攝入過多導致肥胖癥的高發。
在過去10年內,我們發現肥胖的現象開始逐漸年輕化,甚至十歲以下的孩子都可能會出現肥胖癥。比如有些孩子的BMI(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4,甚至高達30,這種年輕化的“小胖子”,我們提供的建議就是改善他的飲食結構,加強運動。
如今國家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的一項最新政策,也是要注重孩子在學校的運動,關注孩子的健康。
因為肥胖癥不僅僅是胖了體型不好看,其實對孩子的糖脂代謝和智商發育也會有影響,比如出現2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甚至抑郁、自閉等可能潛在的精神類疾病。
所以說我們的建議是調整飲食結構,不要讓孩子那么任性地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再者是加強鍛煉,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活狀態。
當孩子能夠擁有健康的飲食結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生活,才可能保持健康的心態,能夠為祖國的明天增添一份力量。
04/喝酸奶調節腸道,真的有用嗎?
目前市面上有各種形態的益生菌,或者是乳制品類的產品,但我們都沒有實際去測過從超市里買回去的益生菌還剩多少活菌量。
因為我們所說的這些益生菌,其實都是進行厭氧發酵的,那么在超市出廠時或在乳制品運輸的過程中,由于溫度的變化,益生菌會暴露到空氣中。
我們研究發現酸奶里邊真正的活菌量可能已經沒法達到商品上所標注的活菌量數目,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認為如果為了調節腸道、緩解便秘,或者是補充益生菌,喝酸奶可能不是一個較好的方式。
而相反,市面上有一些益生菌凍干粉或益生菌晶球,是較好的補充益生菌的方式。因為這些益生菌經過發酵凍干之后,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能夠保證它們存活更長的時間。
現在也有較好的技術,比如包埋技術,把這些益生菌包埋在一定的材料中,能夠保證這些益生菌隔離氧氣,延長它的生存期。
05/ 益生菌選國內的還是國外的好?
市面上各種益生菌的產品,號稱有添加幾千億、幾十種的益生菌,但是其實很大程度上,市面上90%的益生菌產品都來自于國外,像美國、歐洲、瑞典、日本、澳大利亞......現在我們也在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構建中國本土的益生菌。
因為益生菌或腸道菌群具有飲食的依賴性,這些來自于歐美國家的媽媽的母乳、嬰兒的糞便里邊所分離的微生物,它們由于世代飲食的差異、基因的差異,會導致這些微生物發生一定的變異。
微生物每天都在發生變化,每個人腸道里邊的同一種微生物菌種,可能都會存在不一樣的變異模式。
剛剛提到這些來自于歐美國家媽媽母乳里邊的益生菌,到了中國人的腸道里真的能夠適應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也在構建中國益生菌的菌種庫,去篩選真正適合于中國人腸道的、能夠調節中國人腸道健康的益生菌。
謝黎煒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研究員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品牌立場。
來源: 小象快跑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