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驚蟄被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在這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的節氣,2024年3月4日,中國作物學會粟類作物專業委員會迎接石家莊市高新區第一小學的19名小學生和5名教師到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開展新年首場校外科普教育實踐課——跟著節氣去勞動·驚蟄。粟類專委會委員、谷子所副所長王根平帶領5名科普專家為學生上了一堂不一樣的實踐課,通過豐富真實的場景,從學校課堂走進試驗田、實驗室,身臨其境地感受科學的力量、領悟中華傳統的農耕文明,同時了解國際前沿的科技研究成果,學習科學知識,開拓青少年視野,提升科學素養。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張婷副研究員帶領學生們走進辨識五谷雜糧的小課堂,準備了種類齊全的雜糧圖片以及籽粒、植株實物為學生們介紹五谷雜糧籽粒、植株的特點和辨識方法。引導學生們通過觀察、觸摸和嗅聞來感受不同雜糧的外觀、質地和氣味,學會如何辨別它們。隨后,帶領學生們走進科普展覽室,講述了谷子等雜糧的起源、歷史文化背景、營養價值以及產業發展的知識,還準備了美味的小米鍋巴等小食品,供學生品嘗,不僅讓學生們感受了悠久的粟文化,更深刻地領悟了其在承載中華文明長久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張婷副研究員為學生們介紹基因編輯技術在雜糧育種中應用的同時,帶領學生們來到基因編輯育苗室,了解基因編輯技術對提高雜糧產量和抗病性的重要作用,并親眼見證了基因編輯育苗室中的實驗過程。

谷子所崔紀菡博士帶領學生們參觀谷子所的實驗室,介紹實驗室的設備和研究項目。通過實地參觀,親身感受科學研究的現場,并了解雜糧領域的前沿研究。劉佳博士在顯微鏡實驗室中,為學生們展示了谷物存在細菌的微觀結構和特征,并讓學生們輪流通過顯微鏡觀察。通過觀察谷物的細胞組織和微觀形態,更深入地了解谷物的生長和發育過程,隨后劉佳博士通過PPT形象地為學生們介紹與雜糧相關的昆蟲知識,用圖片展示了各類昆蟲,并準備了精彩、有趣的雜糧知識小問答。

走出科普小講堂后,張婷副研究員帶領學生們來到雜糧科普試驗田,認領屬于他們專有的校外科普教育試驗田,經過學生們的精挑細選后,插上了他們自己準備的標牌,學生們可以在雜糧種植、生長的不同時期前來開展實踐活動,近距離觀察各種雜糧的生長情況,并了解種植的技術與方法。

此次活動拉開了粟類作物專委會2024年科普活動的序幕。組織此類實地探訪參與的科普教育課,學生們不僅了解了雜糧起源進化、品種培育、耕作栽培、食品加工、營養保健等知識,還深入感受到了我國伴隨粟作而產生的悠久農耕文明以及由農耕文明所沉淀的傳統文化,對于傳播弘揚農耕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具有積極的影響。

來源: 中國作物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