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女皇號(Atlantic Empress),1979年
地點: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西印度群島。
泄漏量:28.7萬噸。
大西洋女皇號石油泄漏
事情經過:
在1979年7月的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兩艘滿載石油的巨輪在加勒比海上的特立尼和多巴哥海岸相撞,造成了嚴重的油輪泄露事故。兩艘船都因為意外撞擊而漏油起火。其中,愛琴海船長號(Aegean Captain)的火勢很快被控制,損壞的船身被拖到庫拉索(Curacao)。另一艘船,大西洋女皇號的火勢持續肆虐,在被拖離海岸線約1700千米時發生爆炸,沉沒于海中。共有26名船員遇害,近28.7萬噸的原油流入大海。
清理:
事故發生后,救援團隊立即展開行動。他們動用了各種清理設備和技術,包括海上鉆井平臺、油污收集船、吸附劑、燃燒器等。清理工作在緊張而有序的氛圍中進行,每一刻都在與時間賽跑,因為長時間滯留的石油會對海洋生態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清理工作的第一步是收集和吸附油污。油污收集船在事故現場周圍巡航,一旦發現油污,船上的設備就會將其收集起來。同時,吸附劑也被廣泛使用,它能夠有效地吸收石油,減少其對海洋環境的污染。
然而,收集和吸附油污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處理這些污染物。在這個過程中,燃燒器發揮了重要作用。燃燒器可以將收集到的石油燃燒殆盡,減少其對環境的污染。同時,這也是一個環保的解決方案,因為它能夠將石油轉化為無害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
除了上述方法外,清理團隊還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他們使用了高壓水槍,通過沖刷的方式將油污從海洋生物身上沖掉。此外,他們還利用生物降解技術,通過培養一些能夠分解石油的微生物來降解石油污染。這些生物降解技術被認為是未來清理石油泄漏的重要方向,因為它們不僅環保,而且效果顯著。
政府與石油公司之間的談判也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經過艱難的談判,石油公司最終同意承擔全部責任,并采取了一系列補救措施。他們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修復受損的環境、并制定嚴格的環保措施,以確保類似事件不再發生。此外,他們還積極推廣清潔能源,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大西洋女皇號的事故處理取得了顯著成果。海洋清潔隊伍成功地清除了大部分泄漏的石油,生態環境的狀況也逐漸恢復。
▏伊克斯托克(Ixtoc)1號油井,1979年
位置:坎佩切灣,墨西哥。
泄露量:48萬噸。
坎佩切灣油井泄漏事故
事件經過:
1979年6月,一座位于坎佩切灣的油井在加壓后意外爆炸,鉆井平臺坍塌。在接下來超過10個月的時間里,約有48萬噸的原油從損壞的油井中流入墨西哥灣。
清理:
坎佩切灣油井泄漏事故震驚了整個地區。大量石油涌入海灣,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威脅。然而,墨西哥政府和相關機構并未坐視不理,而是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處理這一事故。
首先,墨西哥政府在事故發生后立即啟動了應急計劃,成立了專門的事故處理小組。他們派遣了大量的海洋清潔工人和志愿者,以及專業的石油清理設備和技術人員,投入到清理工作中。這些清理工人和志愿者不顧疲勞和危險,堅持在第一線工作,為處理這次石油泄漏事故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與此同時,墨西哥政府也與國際組織和企業合作,爭取更多的資源和技術支持。例如,他們與美國能源巨頭埃克森美孚等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尋求他們提供的清理技術和設備支持。此外,他們還與國際海洋組織進行了密切合作,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支持。這些國際組織和企業的參與和支持,為墨西哥政府處理這次石油泄漏事故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為了有效地處理這次石油泄漏事故,墨西哥政府還采取了一系列環保措施。他們采取了封堵泄漏源、收集和處理泄漏的石油、防止石油污染進一步擴散等措施。這些措施不僅有助于減少石油泄漏對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有助于保護當地居民的健康和安全。
然而,處理這次石油泄漏事故并非易事。由于油井破裂的位置位于海岸線附近,清理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墨西哥石油公司同時雇用了一家公司在超過1770平方千米的浮油區上噴灑化油劑。而在海灣的另一側德克薩斯州附近,則使用了圍油欄和撇油器對堰洲島的港灣和鹽水湖進行保護。
▏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2010年
事發:2010年4月20日晚21:41。
漏油:共計56萬噸。
惡化:事故發生7天后,鉆井平臺漏油每天5000桶。
升級:美國政府宣布把此次事故危機列為國家級災害,美軍參與救災。
結束:7月26日,漏油事件發生近3個月后。
深水地平線石油泄漏事故
事件經過: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又稱英國石油漏油事故或深水地平線漏油事件,是2010年4月20日發生的一起墨西哥灣外海油污外漏事件。起因是英國石油公司(BP)所租用的一個名為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的深海鉆油平臺發生井噴并爆炸,導致漏油事故。意外導致了11名工作人員死亡及17人受傷。
據估計每天平均有12,000到100,000桶原油從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下方的一口井涌入墨西哥灣。從2010年4月20日到7月15日之間,大約共泄露了320萬桶石油。導致至少2,500平方公里的海水被石油覆蓋著。此次事件被認為是工業史上最大的石油泄漏事故。這起事故也在2016年被改編成電影《怒火地平線》。
清理:
事故發生后,BP公司在休斯頓迅速成立了事故指揮中心,調集了160家石油公司中的500人參與事故處理。他們分別設立了聯絡處、信息發布與宣傳報道組、油污清理組、井噴事故處理組、專家技術組等機構,并與當地政府積極配合,尋求支援。
在4月26日,他們派出多臺水下機器人嘗試關閉水下防噴器,但未能成功。隨后,他們提出了使用大型吸油罩的方案,一個重約125噸的大型水泥控油罩被設計并下沉至漏油點,意圖罩住泄漏的石油,然后用泵抽出。然而,大量天然氣水合物晶體聚集在罩內,形成了堵塞,使得控油罩無法發揮功用。
5月30日,BP公司提出了一個新的處理方案:將在水下防噴器組頂部安裝隔水管接頭和隔水管總成蓋,用于將漏油引流到鉆井船上,減少原油向海里泄漏。通過遠程操控的液壓剪,對一段隔水管進行切割,然后通過遠程控制將其拆除。接著,使用金剛石線鋸來處理靠近防噴器組頂部的那段隔水管。隔水管總成將與Discoverer Enterprise號鉆井船的隔水管連接。在整個過程中,該設備還配備有專門的甲醇管線,用于防止水合物的形成。通過這種方法,英國石油公司成功地控制了油井漏油事件。
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近3個月后,即2010年7月15日,英國石油公司宣布新的控油裝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點,這意味著再沒有原油流入墨西哥灣。
調查結論:美國總統委員會在2011年1月11日公布了他們的最終調查報告,報告中指出墨西哥灣的原油泄漏事件是“可以預見”且“本可以避免”的。
他們認為,英國石油公司、哈利伯頓公司以及瑞士越洋鉆探公司在這個事件中的錯誤和誤判是導致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這些公司在削減時間和成本的同時,忽視了安全風險,最終導致了事故的發生。
同時,他們也指出,當時的政府監管是“無效的”,無法跟上近海鉆探領域的技術進步。委員會最終將事故的責任歸咎于管理上的疏忽。這個事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人們開始反思石油工業的安全性和監管機制的有效性。
帶來的影響:1、給BP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公司形象受損。BP一直以環保形象自居,但兩年前推出的“不只是石油”口號并未能為其樹立起良好的形象。不幸的是,這形象因為墨西哥灣漏油事故而轟然倒塌。不斷升級的泄露污染對路易斯安那和密西西比兩州沿海的沼澤地以及野生動物保護區造成了嚴重威脅,使公司形象大受影響。
股票大幅縮水。事故發生后的6周內,BP的股票下跌了約17%,市值蒸發了近580億美元。事故發生后,BP共支付了各種直接費用410億美元(不含美國政府賠償),這進一步加劇了公司的財務壓力,也導致了股票的大幅縮水。
2、給生態帶來災難多種物種瀕臨滅絕,生態平衡遭受嚴重破壞,這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而除了直接的影響之外,我們還需要考慮一些間接因素。首先,化油作業本身就消耗水中的氧氣,再加上海面被浮油覆蓋、洋流循環緩慢等因素,使得氧氣補充變得緩慢,這可能對更多的海洋生物造成威脅。
其次,由于這種環境變化,更多的海洋生物可能因為缺氧而面臨生存危機。這些影響直接影響到世界能源格局。北美和加拿大已經放緩了海上油氣勘探開發的步伐,這也導致了全球各國對海上油氣勘探開發業務的謹慎態度。這也使得進入海洋勘探開發的門檻升高,企業需要支付額外的開發費用。
▏海灣戰爭,1991年
地點:科威特。
泄漏量:81.8萬噸~109.1萬噸。
海灣戰爭中的石油泄漏
事件經過:
在海灣戰爭期間,當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時,伊軍打開了油井的閥門和管道,試圖延緩美軍的襲擊。這造成了史上最大的石油泄漏事件,80萬噸的原油流進了波斯灣,油膜覆蓋區域比夏威夷島嶼還要大上一點。
清理:
清理工作首先從海上開始,通過使用各種機械設備和生物技術,盡可能地回收和清除油污。然而,由于油污的擴散和海洋環境的復雜性,清理工作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隨著時間的推移,清理工作逐漸轉向陸地。
由于石油對土壤和植被的破壞性影響,清理人員必須采取特殊的措施來恢復受損的環境。他們使用各種生物降解材料和技術,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石油對環境的破壞。此外,他們還采取了各種措施來恢復受損的生態系統,如種植新的植被和引入有益的昆蟲和微生物。
清理人員不僅要面對惡劣的環境條件,還要面對公眾的質疑和不滿。他們必須向公眾解釋清理工作的必要性、困難和進展情況,以贏得公眾的理解和支持。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旗下的政府間海洋委員會的一份報告,這起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泄漏事故基本沒有對珊瑚生態系統和當地漁業造成永久性損害。報告總結道,約一半的石油揮發掉了,八分之一的石油被回收,另外四分之一則被沖刷到了岸上(大部分是沙特海岸)。
(圖片源自網絡)
作者 | 幾維鳥畢業于新西蘭林肯大學金融專業。對大眾科普知識擁有濃厚興趣,曾在多個科普期刊上發表過科普文章。關注事實,積極探索前沿科技。
來源: 幾維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