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數據,全球成年人口中約有2%的人正遭受心力衰竭的困擾,且這一比例正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的變遷而不斷攀升。
在此背景下,心臟移植和心室輔助裝置(VAD)的興起,為心力衰竭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不僅提升了他們的生活質量,更為延長生命提供了可能。
在心臟病治療的前沿領域,VAD的應用已經成功改寫了無數心力衰竭患者的命運。它作為一種機械泵,能夠模擬心臟的泵血功能,為心臟衰弱或心力衰竭的患者提供必要的血液循環支持。而左心室輔助裝置(LVAD)則專門設計用于輔助或完全替代左心室的泵血功能,對于左心室功能衰竭的患者尤為關鍵。LVAD通過從左心室或左心房抽取血液,并將其有效泵入主動脈,從而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和血液循環,為患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命支持方式。
LVAD:從“生命支持”到“心肌恢復”
隨著技術的進步,醫生們發現,在LVAD的支持下,一些患者的心臟功能可以顯著改善,甚至達到撤除裝置的程度。2014年,美國猶他大學醫學院心胸外科的團隊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概念:即LVAD從作為心臟移植的橋梁(bridge to transplantation)轉變為支持心肌恢復,并最終實現裝置的撤離(bridge to removal)。
這意味著,LVAD已經從最初的“生命支持”角色,轉變為能夠促進患者心臟功能恢復的先進治療手段。Michael Dandel等學者在2021年的研究中進一步探討了如何在心臟功能恢復后,安全地減少VAD的支持,并分析了不同類型VAD(如左心室輔助裝置LVAD、右心室輔助裝置RVAD或雙心室輔助裝置)在撤離過程中的表現。這些研究為心力衰竭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VAD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醫療創新里程碑:國內首例LVAD成功撤離
在2023年9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王春生教授領銜的心臟外科團隊,通過經皮入路血管塞植入術,成功在國內首次撤除了一位患者的左心室輔助裝置。這一手術的成功不僅引起了醫療界的廣泛關注,也標志著我國在心臟輔助技術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圖片來自王春生教授團隊
據王春生團隊介紹,這位患者在接受深圳核心Corheart?6 LVAD植入后,經過精心的治療和監測,心臟功能顯著改善。在醫療團隊的嚴格評估下,患者順利地進行了介入式撤泵手術,這意味著他將不再依賴機器輔助,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
圖片來自王春生教授團隊
美國LVAD撤離案例及其啟示
最近,《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Heart Failur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利用美國器官共享網絡(UNOS)的數據庫,追蹤了2005年至2020年間在美國植入LVAD并隨后因心肌恢復而撤離的案例。
研究結果表明,在美國LVAD撤離用于心肌恢復的做法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在15728例LVAD植入案例中,有126名患者因心肌恢復而成功撤離了LVAD。
圖為患者在接受LVAD植入后,因為死亡、心臟移植、撤離LVAD、繼續等待移植的累積發生率
在長達4年的隨訪期間,超過一半的患者顯示出持續的心肌恢復,70%的患者沒有出現心力衰竭復發。這些數據進一步證實了LVAD在支持心肌恢復方面的潛力。
盡管在撤離后的早期(30天內),有6%的患者出現了心力衰竭復發,但這一比例隨后逐漸降低。
這項研究不僅提供了關于LVAD撤離后心肌恢復的長期結果的寶貴數據,還探討了不同LVAD設備類型與心肌恢復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HeartMate II LVAD相比HeartWare或HeartMate 3更有利于心肌恢復。
作者在結論中強調,目前LVAD撤離策略在美國醫學實踐中的應用是不充分的。對于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年輕非缺血性病因的患者來說,這一策略有可能延長他們的凈壽命。LVAD撤離應被視為這些患者終身管理的現實選項之一。
LVAD技術的未來應用前景
以上相關研究成果,包括國內首例LVAD撤離手術的成功實施,都表明了LVAD技術在治療心力衰竭方面的巨大潛力。其不僅在長期生命支持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更在心肌恢復后的撤機治療中展現出其獨特的價值。
隨著LVAD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它將為更多心力衰竭患者帶去新的希望,幫助他們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命。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LVAD無疑將成為未來心臟病治療的重要方向。
參考資料
[1].Itagaki S, Moss N, Toyoda N, Mancini D, Egorova N, Serrao G, Lala A, Pinney SP, Boateng P, Adams DH, Anyanwu AC. Incidence, Outcomes, and Opportunity for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Weaning for Myocardial Recovery. JACC Heart Fail. 2024 Jan 9:S2213-1779(23)00841-7. doi: 10.1016/j.jchf.2023.12.00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8276935.
[2].Selzman CH, Madden JL, Healy AH, McKellar SH, Koliopoulou A, Stehlik J, Drakos SG. Bridge to removal: a paradigm shift for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therapy. Ann Thorac Surg. 2015 Jan;99(1):360-7. doi: 10.1016/j.athoracsur.2014.07.061. Epub 2014 Nov 14. PMID: 25442985; PMCID: PMC4283551.
[3].Dandel M, Javier MFDM, Javier Delmo EM, Loebe M, Hetzer R. Weaning from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support after recovery from left ventricular failure with or without secondary right ventricular failure. Cardiovasc Diagn Ther. 2021 Feb;11(1):226-242. doi: 10.21037/cdt-20-288. PMID: 33708495; PMCID: PMC7944223.
[4].國內首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外科團隊完成利用經皮入路血管塞植入術撤除左心室輔助裝置(LVAD)病例.嚴道醫聲網.發布于: 2023-10-11 20:21:47
原文鏈接
https://www.drvoice.cn/v2/article/11986#:%7E:text=%E5%B7%A6%E5%BF%83%E5%AE%A4%E8%BE%85%E5%8A%A9%E8%A3%85%E7%BD%AE%EF%BC%88?suid=785166&sutype=0&seid=17090362477851660
撰文:小魚
審核:淑霞
排版:楚涵
來源: BTIT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