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氣溫多變,在冷熱交替的過程中,人體容易感冒受涼,誘發咳嗽,另外這個時期,花粉過敏者誘發的咳嗽也很多見,因時逢春天,我們稱之為“春咳”,也是中醫學中常說的“外感咳嗽”,那么,既然有外感咳嗽的話,就會有“內傷咳嗽”與之對應。在春季,什么樣的“內傷咳嗽”更多見呢?今天我們就借著門診的一個典型病歷來聊聊這個話題!
日前,天氣晴好,門診,35歲的患者李女士前來就診,主要癥狀就是咳嗽,癥狀持續快一個月了,咽喉微癢,陣發性咳嗽能引發胸脅部疼痛,咳痰色白、粘稠,心煩,頭暈目脹,飲食可,大便干,小便微黃,觀其舌紅,苔薄黃,切其脈弦數。問及病史,患者并無傷風受涼的經歷,對花粉也不過敏,但是性情比較急躁,工作壓力大,每次發脾氣后,必定出現咳嗽、咳痰、咽喉瘙癢的癥狀加重。——這就是要給大家介紹的春季多見的“內傷咳嗽"_肝火犯肺咳嗽。
(圖片來源于網絡)
那么,春季為什么容易出現肝火犯肺呢?
中醫學認為春天在五行中屬木,而人體的五臟之中肝也屬木,因而春氣通于肝。肝臟具有藏血、疏泄和調暢情志的作用,在春季,肝臟的生理作用尤為突出:肝氣旺盛而生發,人的精神煥發,可如果肝氣生發太過或肝氣郁結,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其中,肝火犯肺導致的咳嗽就非常多見。
清代醫學家葉天士在其醫案中有“人生之氣機應乎天地自然,肝從左而升,肺從右而降”之說。肝為剛臟,其氣以升發條達為順,是調暢全身氣血津液運行的重要環節;肺為嬌臟,其氣以肅降通調為常。肝肺升降相因,協調平衡,氣機升降出入均衡,氣血平和,呼吸平穩。若肝氣太過或郁結,失其疏泄條達,一方面直接影響肺的宣降,導致肺氣上逆而咳嗽;另一方面,肝氣郁結,津液輸布障礙則停聚為痰,血行不暢則為瘀,痰瘀阻滯氣道,肺失宣降也會出現咳嗽癥狀。
另外,在中醫學五行關系上,肺屬金,肝屬木,“肝升肺降”,肺氣主降,肝氣主升,肺金克肝木,能制約肝氣、肝火的上升;若肝氣過盛或肝氣郁結日久化火,或肺虛不能制約肝氣,則可出現肝火犯肺的情況,中醫學也用“木火刑金”來表達這種病理狀態。另另外,在中醫學五行關系上,肺屬金,肝屬木,“肝升肺降”,肺氣主降,肝氣主升,肺金克肝木,能制約肝氣、肝火的上升;若肝氣過盛或肝氣郁結日久化火,或肺虛不能制約肝氣,則可出現肝火犯肺的情況,中醫學也用“木火刑金”來表達這種病理狀態。
視線再拉回這位患者身上,李女士平素性情急躁,工作壓力大,每次發脾氣后,咳嗽癥狀必定加重,且久咳不愈。五臟應四時,肝臟與春季“同氣相求”,李女士自身肝氣太過,且有肝氣郁結的表現,屬于肝氣郁結體質,這種體質在春季非常容易出現肝火犯肺的表現,由此,治療李女士咳嗽的疾病,重視**“治肺止咳,佐以調肝”**非常必要。
遣方用藥:
首診:根據李女士的癥狀及舌脈,辨證為肝火犯肺,治以清肺平肝,清熱化痰。
方以桑菊飲《溫病條辨》加減,擬方如下:
桑葉15g菊花10g連翹15g 薄荷10g
蘆根10g杏仁10g桔梗15g生甘草6g
枇杷葉20g青黛10g(包煎)瓜蔞仁30g蟬10g
五付,水煎服
(提示:請務盲目跟服,如有類似癥狀,建議專業醫生診斷后根據醫囑服藥)
二診:服上方,咳嗽及諸癥大為好轉。
桑菊飲這個方子是治療“風溫初起咳嗽(屬外感咳嗽)”的很有效的經典名方,為何在肝火犯肺這種內傷咳嗽的治療上也能收效明顯呢?****
桑葉,《溫病條辨》中: “桑得箕星(古代神話中的風神)之精,箕好風,風氣通于肝,故桑葉善平肝風;桑葉芳香有細毛,橫紋最多,故走肺絡而宣肺氣。”由此,桑葉不僅可以疏散風熱、理肺止咳,還可以平息肝風。
**菊花,**功效是“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桑葉與菊花都歸肝、肺二經,功效互補,既可入肺絡以止咳,又入肝絡以平肝,菊花平肝肝陽、清肝明目,可以治療頭暈目脹之癥,體現了針對肝火犯肺這個證型的基本配伍結構。
桔梗 “止咽痛,除鼻塞,為肺部之引經”。
杏仁 “除肺熱,制上焦風燥,利胸膈氣逆” ;二藥一宣一降,以恢復肺的宣降功能而止咳,順應了肝肺升降協調的生理特點。
薄荷辛涼,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又能疏肝解郁;連翹苦、微寒,有去上焦諸熱的功效,二藥皆為寒涼之品,可以加強清肝肺之熱的作用。
蘆根甘寒,消降肺胃,消蕩郁煩,生津止渴;生甘草,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肝熱內蘊,耗液傷津,引起口干口苦等津傷之癥,這二味藥皆甘寒,合用既加強清熱之力,又可以生津止渴,防止火熱傷津,以加重咳嗽癥狀。
為增強桑菊飲的功效,又增用了清熱解毒,清肝瀉火的青黛、清肺止咳的枇杷葉、潤肺化痰的瓜蔞仁、疏風解表,利咽止咳的蟬蛻。
通過對桑菊飲組成方藥的分析,這首治療外感風溫咳嗽的名方,在內傷咳嗽診治上也能收效滿意,不得不贊嘆中醫學的博大精深,致敬祖國醫學!
當然,咱們人體身上也有不少“止咳的開關”,給朋友們介紹幾個操作簡便的穴位,自我推拿,以緩解咳嗽疾患。
**魚際穴,**是手太陰肺經的滎穴,從經絡名稱就能看出,手太陰肺經是治療一切肺部疾病的經絡,而滎穴是經氣流行的部位,脈氣至此漸大,猶如泉之已成小流,稱為滎穴,五行屬火,《難經》“滎主身熱”,可見滎穴是治熱證的要穴。天津中醫藥大學老教授李志道先生也認為:魚際穴是肺經腧穴治療肺系疾病的第一要穴。
因此,常按揉魚際穴,可解表清熱,通利咽喉。不但有助于止咳,還能緩解扁桃體炎、慢性咽炎、支氣管炎、發熱等癥狀。在臨床上,魚際穴也常用于調理聲帶,對慢性咽炎、聲帶過度勞累引起的音啞、失聲等有較好療效。
**取穴:**攤開手掌,大拇指根部和手腕連線的中點處,就是魚際穴的位置。
**按揉方法:**拇指立起,用指尖用力點按,以出現酸脹感為宜。
(圖片來源于網絡)**太淵穴:**這個穴是肺經的“原穴”,“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可以治療所屬臟腑的病變,也可以根據原穴的反應變化,來推測臟腑功能的盛衰,所以“原穴”對經脈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穴位。
太淵穴主治咳嗽、氣喘、咯血、咽喉腫痛等肺系疾病,常按摩此穴有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調血脈的作用。
**取穴:**該穴位于腕掌側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搏處。
**按揉方法:**每次用大拇指指腹按揉2~3分鐘,力度要均勻、柔和,以略有酸脹感為宜。
(圖片來源于網絡)
天突穴:別稱玉戶,直白一點說就是我們的胸腔開在外面的一個“煙囪”,它是氣機出入的肺部的通道。這個穴位能通利肺氣、清咽開音,中醫學在治療支氣管炎、咽喉腫痛、氣喘咳嗽等疾病時都會用到這個穴位。
天突穴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按摩時取仰臥位或端坐位,以中指指腹按壓天突穴,力度亦要均勻、柔和,使力量滲透入穴位下方的局部組織,切忌用力過猛,每次點揉2-3分鐘左右。
(圖片來源于網絡)圖文 I 榮兵編輯 I 吳劍桐*校對 I 陳英英審核 I 李華南圖片源于網絡,僅用于公益科普,侵刪
來源: 津沽推拿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