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大胃王”,大家都吃飽了,他能干掉剩余所有的菜!也有很多愛美人士,試圖通過節食減少食量,稱“餓著餓著胃就小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節食減肥有哪些傷害?健康減脂應該怎么做?

胃真的像氣球一樣可放大縮小嗎?

胃也稱胃囊,最外層的胃壁是由多層肌肉組織構成的,具有很強的伸縮性。胃囊擴張后能容納食物的量稱為胃容量。一般人在完全空腹時,胃容量大約有50至100毫升;飽腹后,胃容量則可達1200至1600毫升。換言之,人在空腹和飽腹的情況下,胃囊大小差異可高達20倍。

進食時胃囊會慢慢變大,同時胃內腺體分泌增加、蠕動增強,讓食物在胃內充分和胃液混合,以便在腸道中被吸收。

當食物排空,消化完全后,胃就又會恢復原來的形態,此時的胃會維持在一個輕微收縮的狀態。

胃囊大小可能會隨著進食量改變,但是胃容量有極限,不會發生變化。

因此,吃多的情況下,胃會出現暫時性的變大,而餓幾頓,胃也并不會縮小!

節食后胃會有什么變化?

既然胃的大小并不會發生改變,又為什么一段時間的節食后飯量變小了呢?

人在節食狀態下,確實會吃得越來越少,但這是心理和生理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與胃大小無關。

人的饑餓感并不是胃發出的,而是大腦神經中樞的一種感覺,胃只是接收器。感覺自己越吃越少,是大腦發出的指令壓抑住了饑餓感。一部分嚴重者甚至會因節食出現厭食癥。

節食減肥對身體的傷害

長期節食減肥特別易反彈,此外還會給身體帶來不少傷害:

基礎代謝下降、營養不良

長期節食會使身體缺乏營養,而為了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體內的新陳代謝速度會減慢,導致肥胖,嚴重時還會引發脫發、免疫力低下等狀況。

導致腺體萎縮

長期饑餓,胃內缺乏食物會導致胃酸不足,影響消化過程。同時由于分泌胃酸的腺體使用較少,會導致腺體萎縮。

誘發膽結石

由于缺乏食物的刺激,膽汁長期滯留于膽囊不能排出,造成水分吸收增多,久而久之會誘發膽結石。

吃得少,還能飽,注意這5點!

想要吃得“飽”,同時達到減脂的效果,高飽腹感食物是較好的選擇,同時飲食注意以下5點:

即選擇能量密度低的食物,能量密度指食物單位重量所含的熱量。

一般來說脂肪、糖含量高而水分含量低的食物能量密度較高,如油條、蛋糕、薯片等。而水分、蛋白質、膳食纖維較高,脂肪含量少的食物能量密度相對較低,如蔬菜、水果、奶制品、谷薯類、豆類、瘦肉、魚類等。

同樣是100克,大白菜的熱量只有21千卡,而奶油蛋糕則有378千卡;100克的土豆熱量76千卡,做成薯片后飆升至612千卡。

1克脂肪可產生9千卡熱量,比1克碳水化合物4千卡和1克蛋白質4千卡提供能量的總和還要多。

即選擇同等質量下體積大的食物。同樣是含有100千卡能量的食物,它可以是一小塊蛋糕或七八片薯片,也可以是一杯牛奶或一大盤蔬菜和水果。而后者在胃里遠遠比前者更“占地”。

體積最大的食物類別當屬蔬果類,因為大多數蔬菜水果含水量高(90%以上),胃內可填充的空間也大。為了增強飽腹感可選擇蔬菜水果大拼盤。

即選擇膳食纖維含量多的食物。膳食纖維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所以吃進去之后會長時間在胃腸道停留,且易吸水膨脹,體積可增大15至25倍,飽腹感持續時間可達4小時。

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包括:蔬果、薯類、菌藻、大豆、粗雜糧等。

對于胃潰瘍等胃腸疾病患者,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最好熟制后再食用。

即食物咀嚼速度要慢一些,進餐時間在20至30分鐘較好。開始進食15分鐘后,人的血糖值顯著上升,30分鐘左右達到峰值,此時大腦會反饋“吃飽了”的信號給腸胃,使食欲降低。

然而吃太快,信號來不及反饋就已經吃了過多食物,不利于體重控制。建議普通人一口飯咀嚼20次,直到食物變得很細膩再咽下。

即食物消化要選擇相對較難的。食物在胃腸中消化速度越快,胃腸盤踞的時間越短,胃腸一旦排空就會產生饑餓感。

相對來說,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被消化吸收的速度最快,精制糖含量越高消化吸收越快,所以主食選擇要粗細搭配,避免單一食用饅頭、米飯、面條等精制主食。可適當選擇優質高蛋白食物,增加消化的時間,如魚蝦、大豆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