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網絡上頻頻爆出一個又一個刺激人眼球的“大瓜”,許多網友也調侃自己“仿佛是瓜田里那只上躥下跳的猹”。為什么我們這么熱衷于“吃瓜”?“吃瓜”又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為什么“吃瓜”會上頭?

為什么“吃瓜”會上頭?因為“吃瓜”來自于人的兩種本能需求,一個是收集本能,另一個則是抱團本能。

所謂“吃瓜”,說接地氣點是聊八卦,說通俗點是好奇心,說高雅點是求知欲。吃瓜吃瓜,這里的“瓜”指的是一種信息。但是,如果“吃瓜”只是單純地獲取或交換某種信息,那啃的可能是瓜皮,沒有直搗瓜瓤那最甜的核心。因為“吃瓜”的重點也有兩個,一個是“什么瓜”,一個是“怎么吃”。

1.收集本能:為什么“吃瓜”容易上頭?

多巴胺是給我們帶來愉悅的原因,也是“吃瓜”上頭的最強助力。“吃瓜”之所以與多巴胺相關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咱們祖先遺傳下來的收集本能。

我們史前的祖先們不僅要收集物資,還要收集信息。生活在要啥啥沒有,野獸遍地走的年代,即使再小的信息,都可能會要了一族人的小命。

基于生存的需要,我們祖先的大腦發展出了以多巴胺為核心的預警系統和獎賞系統。大腦會分泌多巴胺,驅動我們去“探知周邊信息”。如果是“重要信息”,則分泌更多的多巴胺,“獎勵”我們去獲取更多信息。

這種“重要信息”也包括八卦。八卦不僅是閑言碎語,更是一種社交保障系統。人是群居生物,一個人為了能在人群聚集的社區中安然生活,就需要保證人與人之間是真誠相待、互幫互助,而不是爾虞我詐、互相坑害。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多個研究發現,人類平均來說有百分之八十的清醒時間都是在他人陪伴下度過的,我們平均每天要花6~12小時跟他人交談,而其中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內容又與某個具體的人相關。這么做并不是閑得沒事干,而是通過信息交換來保障生存質量,在某種程度上,八卦信息本身就是一種生存無虞的信號,“社交信息”對于生存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流言蜚語、小道消息讓人們在生理上獲得多巴胺分泌帶來的愉悅體驗的同時,還得以識別“威脅”和“重要”,知道什么人和自己持有相同的價值觀,什么人不值得信賴,什么人要離得遠遠的,間接幫助我們建立了一個社區的道德行為標準,進而保證了社區的安穩,也保證了自己生活的安定。

因此,花邊新聞,尤其是違背道德的事情,最讓“生活有點平淡,需要一點刺激”的我們上頭。

2.抱團本能:人類更鐘愛一起吃瓜

著名心理學家斯蒂芬·平克指出:“知情就是力量。”當某個重要信息是“我知而你不知”的時候,我們就獲得了對事物、對他人的支配力。

當然,僅僅“我知道”,沒有告知對象,支配力量也發揮不出來。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吃獨食不如共分享快樂,一起吃“瓜”才最甜。

即使在史前,“八卦”也是祖先們日常交流的主要內容,因為涉及關鍵救命信息的分享:“嘿,孩子,那條很漂亮、會‘嘶嘶’叫的長條條不能碰,隔壁的尼安德特小孩昨天就被這個‘嘶嘶’咬死了”或者“嚯,隔壁的尼安德特老兄啃了自家小弟一條胳膊,咱們還是和丹尼索瓦人組隊遷徙吧”等等。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如果不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分享給B,就無法讓B知道C不靠譜,也就無法說服B與自己組團打怪,那么自己收集的這條信息也就毫無用處。

我們的祖先早就看清現實,那就是單打獨斗的存活率要大大低于團隊合作。因此,自然進化把歸屬需要寫進了我們的基因里,而抱團實際上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歸屬需要。所以,當有人想和你“一起吃瓜”時,其實是在向你發出邀請:咱們抱團吧!

為什么“吃名人大瓜”更上頭?

有時候,吃明星、名人的大瓜比看一本精彩的小說還要讓人上頭。

1.“名人大瓜”幫我們節省了很多想象力

看小說時,人物的形象和特點需要讀者發揮想象力,根據作者的描述勾勒出一個輪廓,但也僅僅是輪廓而已,腦海里的主人公似乎都被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紗布,朦朦朧朧,有點飄渺。

而明星的大瓜,給瓜友們提供了一個錨點,主人公長什么樣?身高多少?聲音好不好聽?穿衣風格是什么?這些問題都很明確,我們不需要再耗費多余的腦力去想象,只需要用鼠標點開頁面,跟從文字描述,就可以在腦海里播放生動、精彩的大片。

2.“名人大瓜”不用前情鋪墊和保證了安全

明星和名人是我們共同的“朋友”,你認識,我認識,同一個圈的人都認識,在交流“大瓜”時,能省掉很多背景介紹和前情鋪墊,只需要一句簡單“誒,你聽說那個誰昨天爆瓜了嗎?”就能直奔主題、交流信息、展開討論、發表看法。

我們無需再小心翼翼、偷偷摸摸,也不用擔心被主人公發現和被他人指摘“長舌婦”,可以放心說、大膽說,因為很安全。

3.“名人大瓜”讓我們獲得了自我和心理的平衡

名人所處的名利場,擁有我們普通人難以觸及的光鮮亮麗和紙醉金迷,但無孔不入的網絡媒體又讓我們每天得以窺探他們的一舉一動和生活點滴。這就逼迫我們不得不每天看著他們“起高樓”,看著他們“宴賓客”,而我們卻不是其中一個。

當我們與某方面不如自己的人比較時,會增強自我滿足感和提升自我價值感;但是,當我們與某方面高于自己的人比較時,即社會心理學家所說的向上社會比較(upwardsocialcomparison),我們對自己和生活的滿意度就會大大降低,讓幸福感跌入谷底。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因此,看到名人“樓塌了”那一刻的快樂,雖然帶了那么一些些幸災樂禍,但并非是我們道德不夠高尚,同理心不夠強,更多的是從中找到了自我和心理的平衡:“你看,雖然我沒他帥,賺錢比他少得多,但我對你專一不家暴呀!”

這讓我們依然能懷抱著“當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的希望,繼續安安心心工作、踏踏實實生活。

4.“名人大瓜”拓寬了情感維度和豐富了生活經驗

看名人的“大瓜”,就像看一個故事、一部電影、一本小說,在跟進“瓜”的起承轉合中,我們也得以代入其中一個角色,體驗主人公的情感發展和心路歷程,從主人公的經歷中獲得啟示,讓我們看到:

如果自己碰到類似的情形會產生什么樣的體驗?

如果采取類似的行為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

如果遭遇類似的困境該如何應對?

我們可以從中體驗到在現實生活中想要回避和害怕的東西,也替代性經歷了一直很好奇但由于種種現實和原因沒有完成或無法完成的事情,間接長了見識還不用付出代價,拓寬了我們的情感維度,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經驗,幫我們免除了很多“試錯成本”。

這也許是“PDF瓜”更讓人們沉迷其中的原因,因為完整程度和細節披露媲美小說,而且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非虛構”,隱隱中讓人們產生“也許我大姨的朋友的兒子的同學就認識瓜中主角”的連結感,現實中帶了點刺激,刺激中帶了些真實。

總之,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天生就喜歡八卦。不管喜歡與否,不愿承認也罷,人類就是多管閑事者的后代。

我們在“吃瓜”時,不是單純地看熱鬧或看笑話,而是在審視自己的生活、關系、態度和信念;而當我們和他人“一起吃瓜”時,不是簡單地交換信息或閑言碎語,而是在滿足歸屬需要的同時也建立自我和他人的道德行為標準。因此,“吃瓜群眾”看的不是熱鬧,而是人生。

參考文獻

[1]Dunbar,R.,1998.Grooming,Gossip,andtheEvolutionofLanguage.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bridge,Mass.

[2]McAndrew,F.T.,n.d.Gossipisasocialskill–notacharacterflaw[WWWDocument].TheConversation.URLGossipisasocialskill(accessed9.26.16).

[3]丁倩,張永欣,周宗奎.社交網站使用與妒忌:向上社會比較的中介作用及自尊的調節作用.(2017),心理科學,40(3),618-624.

[4]莉薩·克龍.(2022).寫作腦科學.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5]丹尼爾·利伯曼,邁克爾·E.朗(2021).貪婪的多巴胺.北京:中信出版社

[6]邁克爾·加扎尼加.(2016).人類的榮耀:是什么讓我們獨一無二.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作品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蘇靜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