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角落

2月22日,據南京氣象報道,由于南京處于霜凍線附近,雨雪相態變化復雜,目前全市以“霰”為主,同日,無錫、蘇州張家港、常熟也下起了小冰珠粒粒分明,呈球狀,既像化肥又像白糖乍一看還有點像冰雹。那這個“霰”是什么東西,是一種新的天氣現象嗎?

其實不是的,據光明網報道,上海在2月5日也曾下過“霰”,只不過并不是很大的“霰”,還被市民們戲稱為“頭皮雪”。



這種像化肥的“雪”學名叫霰(xiàn),是固態降水的一種,又稱雪丸或者是軟雹,本次下霰是由于溫度層結導致降水過程中出現特殊形態。霰的形成,通常是由于雪晶接觸過冷云滴(直徑小于10微米的液態過冷水滴)、雪晶提供凝結核、過冷云滴迅速在雪晶表面凝結而形成。據“中國天氣”微博表示,要知道眼前的雪到底是不是雪,有三種方法來辨別。雪、霰和冰粒都是固態降水,但是肉眼來看似乎差別并不大,所以有不少網友會將三者混淆。其實從形態、大小和聲音就可以將它們區別開來。

1、看形態:雪的形態多呈六角形,花樣繁多,從天空是一片一片落下,故有‘雪花’之稱;霰是由冰相粒子組成,為白色不透明狀,形態為球狀或近球狀圓錐形;冰粒則是透明的球狀或不規則形。

2、看大小:雪的個頭小,落地不易碎;霰的直徑通常在2~5毫米,落地容易破碎;而冰粒的直徑通常小于5毫米,質地硬不易破碎。

3、聽聲音:雪落地比較安靜,所以常描述“雪落無聲”;而霰落地會反彈有聲,但聲音較弱;冰粒則是落地反彈有清脆聲。

下霰的天氣有多冷?隋文帝女兒被凍死

中國古代很早就已經有了關于“霰”的記錄。在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各種天氣的記錄,其中就曾經出現過“霰”字。

《詩經·小雅·頍弁》中曾經這樣寫道:“如彼雨雪,先集維霰。”代表了先秦時期人們對于霰的認識。

宋代詩人楊萬里曾經寫過一首詩《霰》,提到“雪花遣霰作前鋒,勢破張皇欲暗空。”準確地描述了大雪之前先降霰的事實。而相比于下雪,下“霰”更容易被聽到,因此很多詩人將這種聽覺的感受寫進了詩詞。

宋代的蔡襄《三月再還家》中就提到了“江眠聞落霰,野飯掇新苗。”而同樣是宋代的張耒也寫了“南山春雪凍云凝,暗火青燈急霰聲。”

下霰的天氣還意味著極端的寒冷。隋文帝楊堅嫡長女,北周時期的皇后、皇太后楊麗華很可能就是被凍死在了霰雪天氣。《隋書·本紀》記載,隋煬帝西巡“(六月)癸卯(初八),經大斗拔谷,山路隘險,魚貫而出。風霰晦冥,與從官相失,士卒凍死者太半。”楊廣出巡的隊伍遇到了大風和降霰的天氣。楊廣隊伍中的一半衛卒都凍死了。很可能,楊麗華就是在這次天氣變化中被凍傷,染病,最后死在了河西地區。

目前,對于這種突如其來的極端天氣,無錫市氣象臺02月22日16時00分升級發布道路結冰橙色預警信號:受雨雪天氣和低溫影響預計2月22日夜里到2月23日上午無錫市大部分街道、鎮將出現對交通有較嚴重影響的道路結冰。

據多位市民和群友反映,2月22日至2月23日錫城路面非常滑,由此產生的交通事故也很多。所以,除了汽車電動車、自行車、行人,在路上都要注意緩行。再次提醒大家,江浙滬地區,這兩天的出行,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滑措施避免危險發生。

參考來源:光明網、澎湃新聞、無錫發布、江蘇氣象、姑蘇晚報

來源: 光明網、澎湃新聞、無錫發布、江蘇氣象等